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月的南极正值盛夏时节。在摄氏零下5度到零上5度的平均气温条件下,当地各种植物纷纷苏醒过来。英国剑桥的南极调查与极地生态学家彼得·康维在他脚下的冰山岩屑中,在一些当地植物问发现了他所熟悉的一种小草。对于南极来说,这种草是外来入侵植物,是观赏植物大丁草的近亲。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性别     
在3世纪时,泰奥弗拉斯托斯就意识到植物可能以雌性和雄性的方式存在,但第一个以实验证实植物的双性繁殖植物的双性繁殖性的是德国的医学教授鲁道夫·雅各布·卡梅腊鲁斯。卡梅腊鲁斯对花所做的实验最终证实,如果植物要结子,花的柱头上就必须有花粉。他发现,当把雄蕊从蓖麻上取走或是从玉米花里把柱头取走之后,植物就失去了结子的能力。如果把菠菜和山靛等植物雌雄分开,也会产生同样的不结子的现象。因此,他推断,植物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属于双性繁殖。1694年,卡梅腊鲁斯在论文《植物的性别》中公布了这一发现。同时代的其他博物学家似乎分别于…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初期.比利时化学家范黑尔蒙特对植物生长最先做了科学研究。他把称过重量的土壤装在一只桶里,在里面栽下了一棵小树苗。小树逐渐长大了,可是发现土壤还是同以前一样重。大家都对此感到非常惊奇.因为人们一直想当然地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得到它们长高所需要的物质的,不然它们是靠什么长高的呢?范黑尔蒙特断定.植物一定是用水制造了促进它们生长的物质,因为他经常给小树浇水。  相似文献   

4.
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浓缩”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却还缺乏研究。最近苏联科学家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仍用一个面积为2.7平方米的抛物反射镜所  相似文献   

5.
他在丛中笑     
郝莹 《科学中国人》2009,(12):126-127
成长,制定目标,积极进取 1963年,刘庆忠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他自小就热爱自然.喜欢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他勤奋好学.能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他刻苦读书.积极进取.一路坚持不懈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喜爱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他的人生目标。在求学生涯中,只要是他所呆过的地方都有他勤奋努力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在山东农业大学得到了见证。  相似文献   

6.
几种天然植物中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良华  陈海峰  陈思静 《大众科技》2009,(9):142-143,98
天然植物中舍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对它们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和改造,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与改造,获得毒性低而抗肿瘤作用显著的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的新衍生物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文章通过时几种天然植物中抗肿瘤药物的综述,初探了这些抗肿瘤药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1977年,中科院华南热带植物所著名的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教授,应邀到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对该院的一些植物标本进行鉴定。这些标本是在滇东南西畴县坪寨林场的原始常绿阔叶林中采集到的。鉴定过程中,刘教授对一个从未见过的奇特木兰科果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第二年春秋两季,他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这种植物的产地——西畴县法斗林区采集标  相似文献   

8.
一代植物学大师——纪念胡先骕诞生10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在灰裹尘封的陈书旧籍中寻觅中国近代植物学历史发展的头绪时,有一个人的名字会不断闪现出来。是他开创了中国学者自己采集、调查并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本土植物的新时代,是他发起和组织了中国植物学会,是他和动物学家秉志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是他参与创办了中国近代声名远扬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昆明农林植物研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的名著《福尔摩斯探案》中有一篇名为"魔鬼草",讲的是一个想谋取他叔父遗产的侄子,把一种名为"魔鬼草"的致幻植物丢在他叔父卧室中的壁炉内,使他在迷迷糊糊之中看到有一群群的"魔鬼"向他扑来,最终把他吓死。这实际上指的是致幻植物。以前人们都认为这是作者所虚构的。但后来证实,在非洲确实生长着一种能令人致幻的"魔鬼草",而柯南·道尔曾到过非洲游览,可见探案内容是有一定依据的。"致幻植物"指那些食后能使人或动物产生幻觉的植物。有些植物因其体内含有某种有毒成分,如裸头草碱、四氢大麻醇等,当人或动物吃下这类植物后,可导致神经或血液中毒。中毒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精神错乱,有的情绪变化无常,有的头脑中出现种种幻觉,常常把真的当成假的,把梦幻当成真实,从而做出许许多多不正常的行为来。  相似文献   

10.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所提得,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已成为目前全球销售量排名第一的抗肿瘤药物。对紫杉醇合成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分以下几个部分:紫杉醇的发现历史、紫杉醇的合成、紫杉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力的太阳     
有很多人曾這樣想過:“沒有太陽光植物能够生活和成熟嗎?”。在解决這個問題上,蘇聯列寧格勒的物理農藝專門學院莫斯克夫教授已經研究很多年了。 雖然在他的實驗室裏,是不透日光的,但是在那裏竟然美好的生長着小麥、番茄和野草莓,甚至還有小的檸檬樹等。在他那裏都是以電燈來代替太陽的。 並且在那個不平常的溫室裏,所有生長的植物成熟期甚至都比在田地裏和在花園裏的植物成熟的快。如小麥在播種後七十天即可成熟(比在普  相似文献   

12.
<正>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共同解析了植物防御功能的关键信号通路——茉莉酮酸酯激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在植物防御功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对提高全球粮食产量意义重大,且为阐明人体疾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新颖的方法。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蛋白在抑制蛋白和受体两种角色间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一种特种植物多糖.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防止继发糖尿病。 项目负责人苏为平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他告诉记者.这种植物多糖在结构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子量约40万;二是凝胶浓度可以低至万分之五浓度。  相似文献   

14.
洪德元,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1936年生于安徽绩溪县的一个山村。1957年他怀着发现新植物,开发祖国植物资源的志向考上了复旦大学植物专业。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还大量阅读有关的俄语杂志和书籍。他的论文“RNA的动态与茎尖组织活动的关系”深得王凯基教授和老师们的好评。1962年毕业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著名植物学家钟补求教授的研究生,攻读了四年的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并刻苦自修英语,经考核通过了所有课程。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死去,请在我的坟头种上一棵树。"当消亡与绿色放在一起,悲伤似乎可以浇灌树木。他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但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一株植物。这颗星球上生长的所有有根植物几乎全部印在了他的大脑里,世上可能再也没有人像他一样痴迷植物,但他还是带着这种情怀离开了我们。6月20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昆明逝世,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6.
去年岁尾,我省又有三位专家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朱兆良研究员。最近,记者慕名采访了他。朱兆良先生今年62岁,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显然他还沉浸在刚当院士的喜庆之中。见到记者,他显得非常热情。朱先生是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农学系、化学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他先后从事土壤和植物中钾、钙、镁分析方法的研究;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水稻与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陈焕镛教授是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1919年,他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系,获林学硕士学位。他毕生献身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早年创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其后又建立华南植物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优秀植物分类学人才,成绩卓著,为中国植物分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1 天然药物是现代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在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意外地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和动物后会引起不同生理反应,人类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开始利用这些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发现了药物。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丛林中,有些部族迄今还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治病。在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许多药学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例如,公元一世  相似文献   

19.
近代植物生理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植物血型的发现,据说是一位法医学者偶然获得的科技成果。这位法医学者名叫山本茂,当年是日本警察科学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他在一篇有关植物血型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植物与人类一样,也有血型区别,比如苹果、草莓、西瓜、山茶属于O型,李子、葡萄、荞麦属于AB型,枝状珊瑚属于B型,而尚未发现植物有A型血型。说来有趣,山本茂研究植物血型,纯属偶然。一次,一个日本妇女夜间在床上被杀,警察在现场经过反复勘察后,仍弄不清是自杀还是他杀,便进行血迹化验,结果发现死者血型为O型,枕头上血…  相似文献   

20.
"一生爱好是天然"这是吴征镒院士在写给五哥吴征铠信中一首自作诗当中的一句话,让人颇感唏嘘。2013年6月20日,这位有着"植物电脑"之称的老人在97岁的年纪作别人世,他对于华夏大地山川植物的记忆和情感,留在了文章里、论文中,以及每一种他观察研究过的植物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