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鉴赏。我的看法是:阅读的本质是创造。所谓创造性阅读,就是把阅读活动的中心集中在阅读者自己身上,要求阅读者在对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同化”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起点,以对问题的积极研究探索为鲜明特征,借助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获得新的知识的阅读活动。一句话,就是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它与吸收性阅读有质的不同。吸收性阅读仅仅止于理解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解,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个性化的思考、选择、质疑、积累、表达,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发展和张扬。一、个性化的思考一位教师在教《成语故事三则》一课时,问学生“: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会吹竽的人也混在会吹竽的里面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充数”……老师都说不正确,叫了好多学生,最后有一个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成语词典上的意思,老师这才松了口气。在这样的例子中,…  相似文献   

3.
读了余彤辉先生的《也谈“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以下简称《也谈》),深受启发。本文主要是谈学习余先生文章的体会,同时也有几个问题向余先生请教。一、对“创造性阅读”的三种理解什么叫“创造性阅读”?目前至少有三种理解:1.阅读 创造。如《也谈》说“任何阅读都要认读理解文本,只有正确理解文本之后才能谈评价、批判或创造,否则就可能是胡言乱语”,“阅读的本质就是获取信息”,“阅读的目的首先必须是接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不是创造新意义”。这种理解是将阅读与创造看作互相分立的两件事。反映在教学上,是…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思维实质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它具有深刻性、联系性、创造性、全面性等特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根据阅读思维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对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如《揠苗助长》一课,讨论:“这个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答:“他错在好心办坏事,把禾苗都弄死了。”这个道理是浅显的,离揭示本质还有一定距离。这时及时追问:“他为什么要拔苗呢?”学生答:“因为他嫌…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和“共享”的活动.是以文本为交流载体.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离开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那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在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 ,使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一 )鼓励个性 ,培养情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 ,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展现学生的自我个性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促使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情境产生的“独特体验”.是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主动体验,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他们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杜长明老师在《摆渡》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赵锐 《贵州教育》2005,(10):44-45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独立阅读能力外,对阅读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004年5月,笔者有幸听了来自武汉的洪镇涛先生在遵义的讲学和公开课,他也特别注重读。他还说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想”;“对语言要品味、对情感要体验、对思想要感悟。”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他特别反对“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思想”。当洪镇涛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时,他说:“老师们,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是什么呢?一个字———读!”听了洪老师的这次公开课和讲学后,…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还给学生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要防止越俎代庖,甚至限制、束缚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然而,放开手脚又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而废弃,这里涉及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度”的问题。事实上,目前也出现了某些失“度”的倾向,必须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老师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和式鉴赏”(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8期),我觉得很有创造性,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往更深一层思考并付诸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刘真福老师说:“和式鉴赏,顾名思义,是不同读者对同一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10期刊出的蒋桂冬老师《“喜欢哪段就学哪段”行吗》一文,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蒋老师认为,“脱离了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无异于盲人摸象;同时,对文章结构美的认识和体味更无从谈起”。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我们认真审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理念,就会发现“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及相关的内容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如:《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定位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的层面上;“写作”在初中称为“写作”,在小学中高…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回击无视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交流本质彻底异化阅读甚至不惜"离谱"走向荒诞的"创造性阅读",俞建科老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咬定文本不放松"的原则立场(《咬定文本不放松――也谈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整齐划一齐步走”,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在课堂上,学生似乎被一双无形的手捉到“同一朵花”上。譬如,老师说哪段文字写得妙不可言,学生仿佛英雄所见略同,哇哇哇,一阵高声朗读;老师说哪个句子画龙点睛,学生似乎一下子茅塞顿开,刷刷刷,一字不漏地抄。一句话,老师说甜就是甜,说咸就是咸。这种步调一致的“整体性阅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带有个性化的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句话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我们不应以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18.
<正>整本书阅读要不要课程化讨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大有人反对整本书阅读,但确有很多人对课程化持有疑虑。其中,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老师的观点影响很大。关于课程化,温老师有很多表达,总体倾向是一致的。如“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1],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还提出整本书阅读要“降温”等。我想,温老师要“降”的,肯定不是学生读整本书的“温”,这与其教育理念不符。他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2]那么,温老师要“降”的,就只能是课程化的“温”,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温”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活动。阅读不应该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放飞。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即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