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丝竺谓至广曰:“跳乡校,何如?”至广,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烤,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香则行之;其所恶者,否列改之。是否师也,若之何饭之?我闻忠善以扭怨,不闻作成以防怨。色不逮止?然扰防川:大  相似文献   

2.
《章氏家族网》、《章氏宗亲网》、余干同乡会网站《余干人》等都刊有文章说章文谷为南唐状元。如《章氏家族网》载有章寿发《章氏状元》一文曰:“仁彻(“彻”原文为“徹”——笔者)公支系:章文谷迨溃=ㄆ殖侨耍判卸D咸?北宋太祖开宝三年)庚午科(970年)状元,宋授刑州录事垒(“垒”当为“参”——笔者)军,赠工部侍郎、太子太保。”章寿发还翻译南唐著名文臣乔匡舜所撰《太傅公传》,传中也提到:“太傅公(名仔钧)一十五子,皆列于朝。或文、或武,全在朝中任职,其孙章文谷状元及第。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  相似文献   

3.
“人不博览者 ,不闻古今 ,不见事类 ,不知然否。”①《水浒传》为何把九纹龙史进放置于卷首开篇 ?许多读者为之揣测探究。其实作家安排史进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宋江的 ,史进是宋江的影子。这是由于宋明时期社会背景和政治现实决定的 ,也是作家艺术创作思想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jiang),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章氏23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yue)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  相似文献   

5.
《书传会选》承《书集传》强调“治道”即君臣修德,同时从慎刑和厚民两方面对“治法”亦有所发挥,此相因于刘三吾等官员型学者之身份,以及元末明初由乱渐趋于治的社会环境.然洪武朝之政治生态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又决定了《会选》论“治道”和“治法”颇为隐讳,多牵引经文以掩而论之.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于《书坊刻诗话》中,指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言与画家童钰的生死交谊为诬。然而章氏于袁枚不同,文集中除此之外,绝无提及童钰处;袁枚诗文则有多篇纪念童钰,感情深挚,细节分明,不似章氏于事情多推断、猜测之词。就交往而论,章氏与童钰为同乡,但生平绝少交集,其知童钰,惟赖史家邵晋涵;袁枚戚友多人与童钰交往密切,童钰去世前八年,且有信致袁枚。就性情、志趣论,章氏与自然、诗歌、绘画无缘,经世思想浓重,保守自大;袁、童泽均爱梅、爱诗,性情恬淡、放达,可谓志趣相投。章氏因忌妒敌视袁枚,指袁枚伪造故实,实则是他自己昧于事实而妄言。章氏力倡“史德”之说,此处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一以贯之”,批评儒者各偏所能,“私心据之” “以相病”;辨证“一代之实录”与“万世之常法”的经史同异,去经圣学之伪,复其经世之真。在史学方面,章氏考辨旧史,诠释史意,开新史学之端绪;执两论中,学以求道,为后人据学议政、学以资政树立了榜样;章氏借“六经皆史”以展开自己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的学术权威,其思想结构和概念工具也被后来的学者充分利用;其神圆方智之说与近代各国史学大家之思想多有契合。这些特征表明,章氏“六经皆史”论实具中国近代历史思想发韧之功。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9.
东坡内丹融三教吾国炼丹之术 ,发轫于汉初 ,至唐而臻兴盛。然金丹害人 ,渐至不兴 ,黄白谋利 ,或招大祸 ,故至宋世而渐主内丹矣。东坡、子由均为倡内丹术而身受者。子由长于实践 ,东坡长于理论。其有《龙虎铅汞说》、《续养生论》、《思无邪丹赞》诸篇 ,均作于南迁后 ,于内丹学多所发明 ,融合儒、道、释以说丹 ,内丹学遂升而为生命哲学。《续养生论》有云 :  真人教之以逆行 ,曰“龙当使从火出 ,虎当使从水出也”。其说若何 ?孔子曰 :“思无邪。”凡有思皆邪也 ,而无思则土木也。孰能使有思而非邪 ?无思而非土木乎 ?盖必有无思之思焉。夫无…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晚年于1934年秋,由上海租界迁居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是时诸祖耿由李根源、金松岑诸老先生介绍,得为太炎先生关门弟子.先生聘诸祖耿为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主讲“文选”.这一年诸祖耿举家迁入锦帆路五十号章  相似文献   

11.
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性恶说之论证主要集中于《性恶》篇中,而荀子学说中最著名的即是性恶之主张。有关苟子之研究,中文学界之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美国汉学界亦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荀子以主张性恶著称,然而,吾人发现,中、外学者在性恶之某些议题上之观点,却颇为分歧,其中,所涉及之荀题有:荀子“性恶说”之意义及定位等。依此,本文旨在针对中、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与苟子“性恶说”之相关议题,予以分析、诠释,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外学者在《荀子》思想中所发现之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对荀子之学说有更确切之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13.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中运用最广泛,最活跃、最普遍、最常见,举足轻重,有其独特的功能,《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释难》中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所以凡修辞学著作总要谈到这个重要内容,论述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引喻、强喻、曲喻、倒喻、反喻、对喻、互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品中的花卉草木新探胡鸿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读《诗经》然,读《楚辞》亦然.因为《楚辞》也有许多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者读《楚辞》也很注意其间的草木之名,又多从文学手法着眼,研究其“...  相似文献   

15.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关于其中思想的研究论著颇多。有从史学角度、经学角度研究者。也有从文学角度切入者,也还有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探讨者。文书档案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也是文章学或实用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少有从此角度予以透视者。现由章学诚《文史通义》来看,他应该是较早提出了“文书档案”这一术语者。一方面,章氏于《文史通义》中不仅提及了多种文书档案的种类。章氏还于许多文章中提及文书档案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多属史志档案工作的范围。在《文史通义》中章氏明言史志档案有“实用”与“经世用”的功能、政教功能、凭籍作用。章氏关于文书档案的不少见解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文选》之辑,体大思精.世听公认,风格沿袭,流别意指,则见仁见智,各执一说.故章学诚之《文史通义·诗教》下云:“《文选》者.辞章之圭臬,集部之准绳,而淆乱芜秽,不可弹诘,则古人流别,作者意指.浏览诸集,孰是深窥有得者乎?”可是“流别”“意指”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颇令人费解.清人刘师培之《文说·耀采篇》第四云:“六朝以来.风格相承,刻缕之精,昔疏而今密;声韵之叶.旧涩而新谐.凡江、范之弘裁,沈、任之巨制,莫不短长合节.追琢成章.故《文选》勒于昭明,屏除奇体;《文心》论于刘氏,备列偶词,体制谨严,斯其证矣.”申叔之论,较实斋有很大进步,然细考之,仍显简括有余.阐述不足.今人所论.或侧重于文体划分标准之探讨,或侧重于“沉思翰藻”、“文质彬彬”标准之界说(1),然于《文选》本体选录标准而言实仍有深入探究之必要.本文拟从拟作与《文选》的内部选择标准入手,拟图从试作与《文选》之间的内部联系拟作评述关键与《文选》选录之得失诸角度试加探索,以请教于诸位专家.一、拟作与《文选》选录标准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文选》影响之大.于诸家中无与伦比:先哲后进.咸资准的.为历代学人必读之书.而拟作之法自古及今即众说纷纭,甚或迭遭非议.建国之后,拟作更因其缺乏“人民性”、“时代性”而屡受“形式?  相似文献   

18.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丕《典论·论文》把他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当是按照年岁来排列的。曹丕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这是对王粲的作品作出较早的评论。曹丕又在《与吴质书》里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曹丕认为徐干的辞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歌颂了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中语室把它选入教材,并把最后一句标点为:“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相似文献   

20.
文延式在晚清词坛异军特起,独树一帜。其词作追步苏辛的风格为历来词论家所认同,然对于其词学思想,我们始终未能窥其全貌,笔者今从文廷式随笔、随录、笔记、日记等著作中辑出其论词之吉光片羽,加以文廷式《云起轩词自序》及施蛰存先生辑录之《纯常子词话》,并结合其《云气轩词》来略窥文氏词学思想之全貌。文氏论词力斥柔靡,济以豪宕;在创作上,主张步武苏辛,多元并融,其词学宗尚与以“清季四大家”为中坚的临桂词派卓然相异,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