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认识 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凭借。“自读感悟——赏读积累——迁移运用”教学模式就是围绕学习语言而展开,努力将课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尝试。 二、操作方法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自读感悟。 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感受文章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需读二至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后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  相似文献   

2.
追求"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努力追求第三个境界:唤醒。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为了激发学生自告奋勇地读课文,这样说:“我课前在家中练习读《庐山的云雾》,当练到第十遍时,我以为不错了,便读给我儿子听,儿子听了后说,不行。于是我又练了五遍,再读给儿子听,儿子说,这回有点像赵本山了。下面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敢与赵本山比一比。”话音刚落,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举手,读的氛围,读的效果不言而知。于老师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读…  相似文献   

3.
听课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还没有读完呢!”课例1: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完课文后,为了解所读课文后的示范效果,便问学生:“刚才老师把课文都读了一遍,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许多学生纷纷说读得很好,听课教师也觉得无可挑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不好!”这个孩子的话令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授课教师满腹疑惑地问:“那你说说,老师哪儿读得不好呢?”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过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真是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连接起来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的,要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的问题,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问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  相似文献   

7.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8.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9.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鼓掌。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爱是双向的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 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 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 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2004,(9):13-13
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学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执教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女老师。“孩子们,你能得几颗星? ”老师问。之前,孩子们自已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说:能认真读的得一颗星能认真读并能读得准确的得两颗星,读得又准确又流利的得三颗星。“三颗!”孩子们的回答很宏亮“请能  相似文献   

15.
对白片断一:“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节公开课现场,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们在场,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掌声。感受与体会: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是师生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爱心交流,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做只会听话的人。教育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的潜能,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教例, 说的是于永正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上的一堂公开课"新型玻璃"。课堂上,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结果请的不巧是位"学困生",可想而知课文是读不下去的。一个句子一连七遍,都没读正确,女学生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于老师却抚摸着她的头,让她深吸一口气,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在心中默念一遍,并鼓励道:"第八次准能读正确。""第八次"学生终于成功了, 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相似文献   

17.
问: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难忘的一课》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有什么作用呢? 答:一、上下勾连,统领全篇。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是作者站在留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揭示了上课的基本内容,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第二次,是在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时候,作者被吸引被打动,因而情不自禁走进教室,跟  相似文献   

18.
在观摩一位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这节课简约扎实的课堂设计和老师挥洒自如、进退得法的教学所叹服,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却让我心生疑惑:老师指名一位女生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可在学生读第一句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时,第一遍学生把鄙夷的鄙读成了四声,老师纠正了学生的发音,可是第二遍又把释放读成了释发,立即有学生指了出来,直到这名学生读到第三遍,才完全把这句话读正确。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不致力于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策略,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是难做到的。在不久前昆明市六县区教研协作会上,禄劝县翠华小学李智兵老师提供的一节语文阅读课《小抄写员》,在改变教学策略方面,给与会者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快速读了两遍课文)师: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生1:这篇课文非常感人。生2:叙利奥是一个好孩子。……师:老师读了两遍课文以后,和你们一样觉得这个故事挺感人,叙利奥的确是个好孩子。老师还有…  相似文献   

20.
[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读课。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