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即人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高职教育阶段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追求培养"职业人"的目的,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项目教学法根据"职业人文"的需求设计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能力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与实施,可以较好地将两方面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目的应定为面向未来的工作变化,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形成要求设置课程;在重视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要建立过程管理理念,实行过程管理;要认真搞好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和理论倡导是"以就业为导向",但部分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办学思路,一味强调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甚至排斥人文精神教育,导致了学生的人格缺陷.文章提出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转变观念,多措并举,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大力兴办高职教育以来,由于受技术应用和就业教育的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使命的理解是就业教育或谋生教育,高职教育在许多方面变成了对学生谋生技能培训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成了社会职业培训中心和学生谋生的途径、手段.这种教育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获取物质生活为主要目标,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这对于我国"现代社会"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美萍 《考试周刊》2014,(26):168-169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格完善、未来发展的教育,高职院校传统"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不能"高质"。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三个角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张洪华 《职教通讯》2017,(25):27-30
安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心问题是高职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并实现成人成事目标的关键。能否教人安心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为此,高职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修养,如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安身立命"的情怀、"成人之美"的技能等。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学生——"边缘人"。这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集体观念缺失、自律性不稳定等,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经常是被孤立的一群人。本文从"边缘人"课堂中意识行为表现和行为起因阐述,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边缘人"的目前学习困境,来实现"人人教育"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非专业能力、过分注重就业率而忽视职业发展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是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可从构建"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的"点、线、面、体"课程体系,采取"导师+项目+团队"的教学形式,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既不能忽视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教育,应该把握职业性和发展性,为人的"生存、发展、幸福"服务,既要考虑学生的近期就业,也要兼顾学生的远期发展,更要让学生具备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职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片面化、功利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由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发展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时代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提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的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现时要求和青年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就业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创业实践,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的社会参与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无缝链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一方面难以体现出高职教学本身应有的特点,另一方面高职公共英语专业应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化工职业英语环境的需要,学生所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岗位脱钩,学不致用。枯燥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使原本英语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导致英语教学跟不上职业形势发展。因此以培养具有化工职业英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交际英语需求的公共英语教学功能改革迫在眉睫。课程功能设计应遵循公共英语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化工学生自身职业特点,同时兼顾注重学生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以生为本”的高职课堂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任何一个组织进行高效管理都不可缺少的,其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人的中心地位。在高职课堂管理中同样应当坚持人本观念。"以生为本"的高职课堂管理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等和高等职、Ik衔接发展,为中高职自考衔接指明了方向。对中职学校而言,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学习中使其心灵与情感得到升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自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职思政教育既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又要在培养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笔者试图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教者、受教者)的理念转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进创新等路径着手,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校本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高职教师校本培养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以师为本,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必须坚持工学结合,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才能建立起适合高职发展的教师校本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各行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也是目前国家教育的一大课题,最近几年,国家扶持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技术,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也就成了一个难题,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去自我管理和学习是一个较理想的管理策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生日后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不同等等原因,学生的素质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其中占有重要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从辅导员专业发展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该坚持的原则、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和策略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不容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高职教育依旧是重技能轻人文,压缩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观照当前的高职教育,过多关注职业技能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以牺牲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好的职业教育,在培训技能的同时,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高职院校应创设多元课程结构,把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养成健康心理品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