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2.
《汉水文化论纲》是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它选题的价值大,学术品位高,对汉水文化进行了迄今最全面、充分的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透视汉水文化,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富于理论创新,新见迭出,具有语言优美、可读性强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待汉水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其命名、学科定位和学科内容等涉及学科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提出“汉水文化”的命名,是因为更符合这一区域属于多种文化特征分布区的现实,更符合我国以水命名的传统,还可以以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包容其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汉水文化的学科定位,首先,应将汉水文化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在文化学、历史学和地理学这三个学科的互动中,确定汉水文化的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性质,而在这种互动中确定文化地理学的立场更为现实。汉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应从汉水流域及其略略延伸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迁徙活动和方言、居民的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巫术和祭祀、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等方面,采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路径,进而总结出汉水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富有和谐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研究汉水文化必然要和学科建设相联系,需要应用同时也将丰富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汉水文化学科建设要走多元一体的汉水文化特色学科群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6.
对汉江的形成和历史概况,汉水文化的十三大内涵,汉水文化的挖掘利用,汉水截流和南水北调之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国文化研究热潮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河流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从汉水文化领域来看,近年来专题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专著和研究论集已出7部。其中,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汉水文化的力作,作为代表性成果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汉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成长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汉水沿岸的高等院校和地方文化部门相应成立了关于汉水流域文化的学术活动研究机构。在许多学者20多年的争相探索与研究下,汉水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使汉水文化成为以地域命名为一门学科,并呈显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汉水文化研究过程中几位学者对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对照评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比较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12.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古分属陕西、湖北、河南等不同的行政区域,文化差异性大,历史上有八大文化整合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把汉水中上游地区整体粘合在一起,对整合汉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武当山与古隆中同属汉水文化范畴 ,是汉水文化中两个蕴藉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 ,在汉水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二者之间的异同 ,揭示其固有的、潜在的关联 ,发掘它们内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利用二者的合力效应 ,可为“汉水旅游圈”早日构建出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的拍摄是一段寻根母亲河、认知母亲河、传扬母亲河盛大创举。《汉江》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在她对汉江文明的丰功伟绩和伟大历史贡献的深刻发掘上。《汉江》巨大深邃的思想魅力来源于她从历史深处实现了对中国力量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和生动表达,雄辩地揭示了汉江文化的原创力和汉江文化精神在其结构民族灵魂、熔铸国民精神上所表现出的那种雄浑深远和坚毅持久的模塑力量,是传统资源现代转换的成功尝试。《汉江》的播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8.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江在十堰境内河谷狭长,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河滩密布,对渔业和航运产生了严重影响,随之伴生了诸多与水有关且别具特色的渔、纤、滩、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