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围城》与《边城》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两本小说中的女主人翁的详细比较,探讨了作家钱钟书与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与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是现代文坛上有名的低产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被海外学者誉为“一支独秀走天下”,国内读者也因为《围城》而称钱钟书为“文化昆仑”。钱钟书及其《围城》获如此高的声誉,除了《围城》题材的开拓,作者刻画人物的维妙维肖以及小说绚丽流畅...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现代文学大儒钱钟书所著的《围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大胆地推论了《围城》之源在“红楼”。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问世以后,各方面的评论很多,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为各家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围城》的意蕴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有的研究者认为,《围城》是一部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长幅画卷,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有的认为《围城》是行将崩溃的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有的认为《围城》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艺术地阐明了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结婚如身陷围城的爱情哲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应当说,这些分析在其各自的视点上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创作与1946年,是一部具有浓厚幽默讽刺意味的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因幽默讽刺的语言享誉世界文坛。《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为主线讽刺了社会生活,进一步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展现出不做作、自然的讽刺痕迹,文中所包含的各种多样灵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钱钟书先生高超的技艺。所以,读者能够在《围城》这部作品中探究出钱钟书先生所具有的独特讽刺幽默艺术。基于此,主要分析《围城》比喻手法中所具备的讽刺特征,探究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总结出小说中三方面幽默讽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比喻修辞手法是《围城》语言精妙的表现,但与饮食相关的比喻修辞手法却为研究者所忽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多次使用与饮食相关的比喻,例如以进食中的"动物"和"肉"、"酒"、"水果"、"米面"、"油盐酱醋糖"等调料等为喻体。频繁使用的饮食性比喻诠释了钱钟书先生"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之美学观点,亦是对中国文化重视饮食等感官享受之特征的投射。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从1946年问世以来,就备受世人关注,此部作品奠定了钱钟书先生在中国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的杰出地位。整部作品以诙谐幽默的格调著称,尤其是语言的幽默艺术,对后世其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围城》语言的幽默艺术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的幽默,修辞格造成的幽默以及成语活用造成的幽默等等。  相似文献   

8.
秦玉锐 《海外英语》2014,(3):121-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小说。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曾被译为多国文字。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其英译本做过研究,但鲜有人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该文拟从翻译伦理角度,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围城》英译本中伦理模式的体现,并对伦理模式的不兼容性作以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书。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点;二是《围城》中的比喻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斯丹 《文教资料》2013,(2):10-1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钱钟书以其渊博的学识、精妙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围城》独特的语言艺术。小说中集比喻、讽刺、幽默等多种修辞手法于一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块瑰宝。本文以法文版《围城》的第一章为例,从修辞和法汉对照的角度,鉴赏其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围城》中心意蕴的解读,存在着各种争议,然其主题是传达人类存在的困境,是表现人类理想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从希望到破灭再从希望再到破灭的永恒循环。《围城》的各种解读是对其人类困境语境下的多义理解。支撑《围城》人类困境主题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游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然而文字游戏翻译研究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首先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字游戏进行归纳,然后通过对其英译本的研究总结出文字游戏翻译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5.
《围城》中几个女性的婚恋、家庭观念,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最终归宿却惊人的一致,即对于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文章从《围城》中苏文纨、鲍小姐、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等几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着眼,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埃里森的文化融合思想和文艺评论中体现出他对黑人人性问题的高度重视,他在小说作品《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对黑人人性进行了探索与挖掘,并试图通过艺术书写引起更多人和整个社会对黑人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三个方面,即“讽刺与幽默”、“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冷峻的智慧之光”等,分析了《围城》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