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出版说明提到:“《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修订工作,主要是校订注释,改正注释中某些错讹的史实和不准确的提法,增补一些新的注释,删去少量的注释。”《毛泽东选集》第一版注释写得很好,备受学术界称道。第二版注释又前进一步,无论是思想性、科学性,还是写作的艺术性,都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只要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要求“从事报纸工作的人,心里要想着群众,为他们的福利服务,也为教育和组织群众服务。”这里实际是教育办报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 近几年来,《准噶尔时报》社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同人民群众保持着水乳交融、心息相通、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关系。  相似文献   

3.
1942年4月25日,是一个雨天。 此前,在《解放日报》担任文艺版主编的丁玲,因写了为延安妇女鸣不平的文章《‘三八’节有感》,又发表王实味对延安的等级制和腐败特权现象表达不满的《野百合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好在毛泽东保她过了关,称“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相似文献   

4.
重视来信稿     
“来信”最能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可是不少通讯员朋友却看不起这种文体,觉得没分量.我可不是这样认为.我常碰到这种情况:某地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事情新闻性很强.如果深入采访需要时间长,写出来就失去时效性,引不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这时,你不如写封“来信”让此事早日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5.
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保护人民民主权利,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途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告诫全党:"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来信,他把认真处理人民来信看成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怎样做好党报群众工作?是我们进一步办好党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研究开发、法规制度等方面浅淡一孔之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做好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基础。 群众工作是党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人们对于党报群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人认为党报群众工作,就是欢迎来稿、接待来访、编发来信那么一点小事,配上两三人“顶差”了事。这种认识,对党报群众工作的开展势必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反“围剿”中,毛泽东制定了“放开两手,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应该说,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稳妥可靠的战略方针。可它却没有被江西省委所接受,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事实,竟然提出了“打到南昌去”的口号。省委里有些人还干出欺骗群众、散发传单、发表告同志和民众书的事来。他们写出“反毛,拥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的大标语。在告民众书中更是恶毒地说,“党内大难已经到了,毛泽东叛变投敌了”。有人还模仿毛泽东笔迹写了一封严重挑拨一三军团关系的信。  相似文献   

9.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候舌,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而群工部人员又是党报联系群众最基层最直接的排头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断产生之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搞好群众工作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个群工人员面前。 一、用新闻联系千千万万的读者 群工部长期接触各阶层群众,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和需求,而他们在来信来访中反映最多、要求最强烈的问题,也正是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在我报《党报之友》即《读者来信》专版里,根据确凿事实,为群众呼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998年春节期间,有群众来信反映:五峰县中巴车趁假日哄抬票价,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春节回家探亲的旅客意见都很大。宜昌日报2月24日在“读者来信”中刊出《五蜂的中巴车票价不规范》的来信,使五峰中巴车得以迅速整治。接连有许多群众来信说,“该文读后让人感慨万千,道出了人们因事小免得找气受而心甘情愿挨宰的不愿说出来的话,使人心大快。”诸如这类反映饮水、毒鱼、需求科技书籍、听不到广播、扫墓踏坏青苗、学生在路中拦车、国家保护植物一崖柏被烧、摩托车管理、司机漫天要价、公汽换零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新闻曝光,问题得以解决。既树立了报纸的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介绍了《四川法制报》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登《安岳有人非法购买选票当选乡长》的群众来信,引起一场诉讼的经过。 编辑部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登出批评性稿件,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尔后再在自己的报纸上登出否定上述稿件内容的“调查结果”。这种做法有人视为“侵权”,有人视为“改革”。虽然由于一票“倒戈”,报社没有输掉这场官司,但它却也让人感到了几分惊险。 本刊认为,人们对这个案例是是非非的思索和争论,不会因为法院的判决而停止。无论对于新闻界和法学界来说,它都将成为人们常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和案例…  相似文献   

11.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注释的处理方式较多,不同的作者、编辑和出版社,对各类图书注释的版式处理有不同要求。目前,由于页末注(脚注)被认为“便于读者检阅”,“比较起来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因此在理论学术著作中应用最多。其次是章(篇)后注(如《民族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书后注(如《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种注释方法结合使用的书籍也不少见。有以书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邓小平文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有以篇(章)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等);有段后注与篇后注并用的,多用于古籍的注释整理。由于文内注  相似文献   

12.
报纸办“读者来信”,是通过来信来访反映群众建议与要求、意见与呼声的。来信版上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形式,是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前不久我采写了一篇《民工血泪谁人知》的批评稿,引起社会反响,对编好群众来信有了点体会。写文章需要以情感人。编读者来信,同样需要敢爱敢恨,以情感人。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几个身穿破衣烂衫的打工仔怯生生地来到新疆日报读者来信办公室。他们期待的神色中透出几分忧伤,有的人未曾开口,泪先自流。“男儿有泪不轻弹”,肯定他们有什么难言之苦。  相似文献   

1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办报路线.可是在“文革”当中,这个思想,这条路线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今天有些人一听到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他们就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登上上层建筑,进驻报社、占领电台联系起来,说什么“现在再提那些旧的口号就  相似文献   

14.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这句毛泽东的名言,我们中间不少人都很熟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传播活动,形成了依靠全体人民群众和全党的力量办好新闻事业的思想,即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方针,这一思想和这一方针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用一句话经典地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思想:“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相似文献   

15.
晋风 《新闻实践》2011,(10):10-11
一、“走转改”——媒体的自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1943年说的这句话,一直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阐释。若干年前,读到法国一位传播学者写的书,书中却引了这句话来诠释新闻——所谓新闻,其原理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前后,重复雷同地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毛泽东诗词鉴赏、注释方面的词典类图书。其中尤以《毛泽东诗词大辞典》部头最大,浩浩近200万字,32开本,64页的照片、诗词手迹和20多页的目录;凡例等不算,光正文即达1562页,气魄确实不凡,可谓目前收集、注释毛泽东诗词众多著作当中最为浩大的一种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大辞典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此是有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代言群众心声的基层党报,要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以真诚的感情赢得群众理解和信任,必须确保信访渠道畅通无阻,让老百姓有倾诉心声的地方和机会。党报群工部是“窗口”和“门面”,既代表报社、报纸、报人的形象,也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要有耐心、诚心和热心,这样才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来信来访的问题大多是基层百姓心声的反映,善待来信来访可以及时掌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了解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直接听取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今天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各地有各地的条件,因此都要学会巧用条件。 革命战争时期,最会巧用条件的人,莫过于毛泽东。上个世纪20年代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带着秋收起义失败了的队伍上了湘赣两省边界上的井冈山。井冈山又穷,又苦,交通又不便。他带的部队缺武器、弹药,没人管吃,没人管穿。不少有“远见”的人认为那是“落草为寇”,没有前途了,离开了队伍。毛泽东却认为那里条件不错:那里离中心城市远,敌人力量薄  相似文献   

20.
有位观众写信给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部,信中说,“我啃了几年窝头,省吃俭用才买了架电视机,可买回来却在听广播”,含蓄而又尖锐地对电视台播发的口播新闻缺乏可视形象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从这来信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购置电视机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了能看,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