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单从绘画来讲,我国绘画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蕴含着色彩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画的特点是彩、墨并用,有的是单线平涂,有的是水墨渲染后敷以色彩,这种形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具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眼独特的视网膜对黑自感觉比色彩感觉灵敏得多。  相似文献   

2.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索、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绘画对艺术家们的束缚。以全新方式的解释和阐述完成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解决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多维度空间在平面上的表现及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因素在平面上的结构这两个绘画的根本问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立体主义,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把四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于周围世界的动态性把握,使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革命得以完成。他以破坏现实的方式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从他开始,艺术家有了全新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有了真正属于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现代重彩画以其浓丽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等特征,越来越受到美术界人士及高校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绘画媒材、绘画观念和绘画表现技法等方面阐述现代重彩画和传统工笔画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世界绘画史中,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由于具象绘画对于视觉具有明显而直接的特点,绘画的具象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偏爱。而在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抽象性,反而不被人理解甚至非议。本文试图通过对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的比较分析,得出绘画具有抽象性的一般本质,并从中西绘画两方面研究绘画抽象性的特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中西绘画在其对比研究中总是以对等的姿态出现,而其所表现文化的非对等性却往往被忽视,这种非对等性缘于中西绘画不同的文化选择并现实地影响着绘画的社会定位。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重新审视中西绘画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3D画是绘画史上的一个新兴画种,其采用反透视的绘画技法,追求在平面上塑造现实感的立体视觉形象和拟真于现实的视觉体验,并刻意消除绘画媒介的平面性要素和绘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3D画的绘画理念及其实践是对已有绘画艺术观的挑战,这个挑战拓展了绘画艺术的本质的内涵。3D画克服了现代主义绘画自律性观念的狭隘面,恢复了绘画与现实世界的本质性关联,以其艺术实践本己地揭示出绘画的"纯(视觉)形式"创造和绘画真实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王秋睿 《考试周刊》2010,(12):43-44
在绘画作品中视觉张力是无处不在的,它是艺术的生命。视觉张力在绘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视觉张力感是优秀的绘画作品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哪些方面能够体现视觉张力和如何体现视觉张力是十分必要的.而构图在体现视觉张力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早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之变迁历程中,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促成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对“空间”表现模式的成熟。这种“变化”应该是与东汉晚期以来,当时士大夫画家阶层在绘画理论构想与绘画实践活动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独特的关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莆仙戏的调研分析,指出莆仙戏传统剧目反映科举文化价值取向;舞台艺术以兴化方言、乐舞为基础;演出活动以赛社演剧为主。揭示了莆仙戏剧种独具特色是莆仙历史传统观念和宗教民俗的长期熏陶和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解放》运用一个崭新的舞台艺术样式、一个崭新的戏剧艺术陈述、一个崭新的民间艺术表达、一个崭新的传统艺术重建,揭示了“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价值尺度,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创作(编剧、表演、舞美)三个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从中“间离”出美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中暗含着的辩证性认知特征与后现代性(开放型结构)的特征,并指出他们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舞台艺术基本功。在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舞蹈中 ,对武打技巧和舞蹈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舞蹈作品需要体现意境美,其实现途径为:在虚实结合中塑造意境美,运用艺术手段展示意境美,通过舞台艺术营造意境美。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人画在理论上强调画要有诗的韵味和格调,诗也应该有画的视觉效果,并以此把文人画与其它画相区别。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同一性的观点影响画坛深远,成为我国文人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8.
题画诗、题诗画,作为中国画和中国诗在精神上融合的典型标志,在宋代实现了形式上的完美融合。究其原因,与中国画在宋代的发展特征、中国诗在宋代的发展特征、中国诗画在宋代发展的共同特征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影响诗画发展的各个因素,有的通过促进中国诗画精神上的融合而为其形式融合作了铺垫,有的直接促进其形式的融合,最终开启了美术作品中诗画相得益彰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宋代山水画法度森严,百代标程,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凤翰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其题画诗在内容上花鸟、山水、人物均有涉及,而花鸟居多;在风格上具有色泽淡雅、精雕细刻、好发议论等特点;在思想上自信甚至自负,有着入世的情怀、顽强的个性以及敢于对抗流俗的勇气,又自卑、自怜、自伤,有着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悲观;在诗画关系上具有填补画面空白,深化画面意境以及补残、藏拙、为图画中不合常理处解嘲等功能。高凤翰题画诗在"八怪"题画诗中较为"不怪"、较显平和雅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