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径规则规定铅球场地投掷角为40°,体育教师在教学或比赛中画场地都感到难画。即使规则规定些参考数据,但数据大不易记,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利用1.147这个常数画铅球场地,供参考。如图一所示已知:铅球场地半径为2.135/2=1.0675m相似文献   

2.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场地、保证安全、有利于体育教学和比赛,本刊将连载杜成贵老师的田径场地计算与画法,供中、小学体育老师教学中参考。随着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安全的需要,国际田联把铅球、链球和铁饼投掷区的  相似文献   

3.
肖永 《中华武术》2014,(11):36-38
铅球运动可以说是对各个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动作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投掷臂在铅球投掷中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并逐步地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在过去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经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一些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注重运动员身体超越器械的动作要领和投掷臂的完美姿势,从而忽视了非投掷臂在整个铅球运动中的作用和其对投掷成绩的影响。在投掷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介入和使用,投掷铅球运动对动作的协调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证明,在铅球运动中的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特点、摆动时机等都会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力量的集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铅球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4.
对旋转推铅球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铅球投掷技术是在发展着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初用炮弹作为投掷器械迄今已有646年之久(其前期用石头投掷已无法考证)。从1860年第一个铅球纪录的诞生到今天也已有126年的历史!回顾铅球投掷运动技术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也是经过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六十年代曾一度出现过半旋转推铅球技术,在当时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在国际比赛中才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即旋转推铅球技术。最初,人们推铅球多是依靠背部力量,规定运动员必须在每边7呎的正方形区域内将铅球掷出,由此而演变为现在的直径为2.135米的投掷圈(7呎=2.135米)。继之则是侧向滑步推铅球、半背向滑步推铅球,到五十年代初美国奥布莱恩采用背向滑步推铅  相似文献   

5.
一、事故原因 纵观多起铅球事故,安全意识薄弱、组织教学不严谨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课前、课后领取归还铅球未作细致要求,导致个别学生随意抛掷;多个班级同时上课,受场地限制;不时有他班器材(篮球、足球、排球等)滚入铅球练习区,捡球者未注意不幸伤身;个别教师为加大课的密度,采用迎面对掷教学导致事故;前组投掷铅球未全部落地,后组即有同学冲出捡球而被砸到;测验及比赛,铅球滑脱、角度偏差等技术原因伤及有效落地区两侧白线外围观者等。 二、防范方法 (一)课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铅球练习场地,并与同课时教师协商配合,共…  相似文献   

6.
<正> 投掷裁判组的任务,是准时、安全地组织运动员进行比赛,公正、准确地判定和记录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要求做到准确、迅速、安全。为此,要求裁判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了解比赛情况和特点,研究裁判方法和工作细则。本文并不全面论述上述内容,仅就投掷裁判工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和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作一简要介绍。一、赛前 (一)检查场地器材赛前一天检查投掷比赛场地、器材和裁判用具。 1.铅球、铁饼、链球投掷区角度是40°,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推铅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投掷项目,高水平的铅球比赛是力与美的完美体现,更是技术与爆发力的有机结合。要练好铅球,训练方法各不相同。差别重量铅球的技术训练法是指运用不同重量的铅球或实心球,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初学者的推铅球技术,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练习方法,是提高铅球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钟平  黄泰源  龚明波 《体育科学》2003,23(4):131-136
为了考虑铅球投掷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提出了铅球投掷的模糊优化模型。该模型借助模糊的人体测量数据和力量数据,计算出已知可能性分布的运动员最佳投掷模式和投掷距离的模糊解集,从而比非模糊优化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铅球投掷的实际过程。然后,运用Matlab 6软件开发了模型求解的程序设计和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实现了快速的计算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最后采用大学铅球运动员投掷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糊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 教练员在训练中常常强调的是运动员投掷铅球时的姿式、技术及其用力方法,而并非投掷的距离。因为有了正确的投掷姿式、技术和用力方法,铅球就自然会投得远。况且运动员还有来自同伴和自己心理上的压力,根本不需要教练员天天喊“再投远一点”。每次赛前训练开始时,教练员应要求运动员写出他们的目标,教练员自己也订出自己的目标。运动员的目标是随着他们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变化的。而教练员的目标基本不变,那就是:使每个运动员在每次比赛中保持或提高自己的成绩;在所有的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前训练内容包括许多练习,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运动员每天都要至少投60-80次球。其中原地投掷40次,上步投掷20次,共60次。或者,原地  相似文献   

11.
铅球     
《中华武术》2014,(11):64-64
技术 在铅球投掷技术中,如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技术。 滑步掷铅球技术 旋转掷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体育中,推铅球是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田径教材中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推铅球技术,在教学法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推铅球的技术中需要加速和制动.常规推铅球教学是在水平面投掷场地上施教,在较小的2.135m直径的投掷场地中,加速和制动技术动作变化是不容易掌握的。我们采用斜面投掷场地进行技术动作施教,充分利用人体和铅球的重力在斜面上分解的动力和阻力作用,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法研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在投掷项目比赛中每次有效投掷后立即进行成绩测量。这一规定在中小学类别的校级比赛,特别是学校规模较大的校级运动会实施起来,可以说是费时、费力,也没有实际意义和必要。根据笔者担任投掷裁判的经验,在校级田径运动会投掷项目比赛中采用"抢牌"裁判方法,方便、快捷、省时。  相似文献   

14.
许晶 《中华武术》2021,(1):51-52
铅球作为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之一,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协调性和肌肉发力时间、强弱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想要取得好的铅球比赛成绩,"速度"训练必不可少。这里指的"速度"并不是跑的速度,是各个铅球动作执行环节的"速度",如出手速度。本文以此为研究焦点,提出针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铅球和铁饼属于全器械投掷项目,受投掷场地的限制和投掷技术的要求,不具有强大的力量是达不到优异 成绩的。本文力图从推铅球和掷铁饼的用力特点,综述这两个项目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及力量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投掷教学主要有铅球、标枪、铁饼三项,这三项技术在动作形式、器材形状、场地和规则要求都有所不同。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这三项技术之间有许多共同要素,在进行诸投掷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投掷项目技术的共同点、相似点和不同点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时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概念,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加快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同时对各项投掷技术的理解也会更深一步。  相似文献   

17.
铅球     
《中华武术》2015,(2):64
技术采用何种技术,应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例如,身材高大的男子铅球运动员经常采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这样会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投掷场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铅球投掷教学的改进方法,即在原来的教学顺序中增加一个并步投掷的教学方法。用对比教学所得出的结果在理论上分析了并步投掷的有利因素及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铅球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并步投掷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女大学生且有利于她们滑步投掷的技术掌握。  相似文献   

19.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场地和时间,我把投掷铅球和立定跳远练习安排在一起。为了调动学生锻炼的兴趣,划场地时,在两条平行的投掷线之间,划一条男生及格线。在男生的及格线两边,划两条虚线为女生及格线。每次投掷完毕后,由组长发令向后转,做两次立定跳远练习(图1)。如果场地小则可划两条男生及格线(实线)两条女生及格线(虚线)(图2)。立定跳远完毕后,由组长发令向后转,捡铅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铅球内部放置电子压力装置的方法,利用非电量测量原理,分析获得的信号。阐述铅球声音信号信息反馈设备研制的设计思想、整体设计与结构,说明铅球内部压力装置、测量电路等工作原理。经过放大、采样、保持、A/D转换,将所获信号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分析接收的信号,从而测出在推铅球过程中,投掷臂作用于铅球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