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小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是非常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学说的重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把商品经济当作与私有制相联系、与公有制条件下的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认为马克思是把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条件;在私有制产生之前和私有制被消灭之后,都不存在商品生产,产品并不表现为商品,因而也不存在商品交换,存在的只有产品交换。近些年来,在关于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一)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一科学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富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的理论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以交换为目的,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社会分工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在历史上,产品转化为商品,除了社会分工,还需要存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层次何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条件。”与此直接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我认为这两种典型的观点都没有为这一问题找到准确的答案,因为他们忽略了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层次。商品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具有历史和暂时的性质。究其根源,在于商品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资本论》中除了指出社会分工外,还指出私人劳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另一个原因。私人劳动是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形态里都存在过的。而私人劳动、产品所有权不能用私有制代替。对生产资料的独立使用权则是私人劳动存在的最一般基础,是产品所有权的直接原因,从而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产生商品生产。社会分工和对生产资料的独立使用权,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所有社会形态存在商品经济的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原因是什么,同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生产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谈点粗浅意见,和大家们讨论。一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首先应当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商品、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志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商品生产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是商品生产,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换是商品交换),提出了这样的论点,即:商品和商品生产产生、存在的原因仅仅是社会分工,并否认斯大林关于“转移所有权”是商品的基本特征的论断。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谈职教市场     
一、什么是职教市场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紧密相联。“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①职教市场的形成是我国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技术、信息等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后,必然会形成教育市场。那么,什么是职教市场呢?笔者认为,职教市场是职教产品生产者与职教产品需求者之间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理解,职教市场是市场交换主体之间相互接触决定价格的场所,是一个空…  相似文献   

7.
商品生产产生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马克思曾指出:产品要表现为商品,需要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192~193页,北京,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8.
一、本文论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条件是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一个条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它的存在,使生产者彼此依赖。但是,对商品生产的存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一个条件。因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后一个条件,生产者才不会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无偿让渡给别人。这样,就形成了商品交换的必要。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条件。我国解放以来,人们就是根据这一理解,试图抓住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迫切要求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直接相对立,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一定程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又是促进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研究古代东方社会时,指出古代“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对此应作如何理解,争论已久,岂今仍无定论。笔者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考察了私有制范畴在马克思著作中的演变,认为:“东方不存在的土地私有制”是相时近代西方而言,古代东方不存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他们对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预见。合乎逻辑地推论山社会主义阶段将不再存在商品生产。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定论。但个别同志不顾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而只是根据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的个别论述,便断定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李世华:《马克思恩格斯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党校论坛》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李文”),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李文”说:“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除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见到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2.
环境资源是否具有商品性,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中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科学需要认真回答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在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改革,加速环境资源市场化,从而把环保工作纳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环境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根据商品生产必须具备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两个条件的分析,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商品生产就要消失,…  相似文献   

13.
迄今,我国几乎所有较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最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关系自身发展的顶点”①。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顶点”的提法,如果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发展过程的最后一种历史形式,那么社会主义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该作何解释呢?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关干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形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02页).这就告诉我们:交换方式一定要和生产方式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一定要采用什么样的交换方式.目前,我国仍然进行商品生产.但是,交换方式,特别是对再生产具有关键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流传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的观点,这已成定论。人们正是持这种认识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评价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商品生产。在我国已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多种版本的观点,基本上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在国外,也类似。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的观点“已得到全世界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刊载了樊继刚同志的《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再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再探讨”)。该文断言:“用公有制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来解释社会主义商品存在的原因,已为实践和理论所否定”。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把私有制解释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错觉,就象雷鸣与闪电之间不是因果联系一样,私有制不是商品生产的原因"。这就不但否认了两种公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因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如何认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涉及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指出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我国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首先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的。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什么能够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呢 ?从理论上讲 ,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1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对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对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母系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的革命意义究竟何在?我认为就在于私有制开始登士历史舞台。恩格斯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论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时”,私有制的萌芽就绽开了,马克思说:“个人的财产一般是私有物。”马克思还曾摘录了科瓦列夫斯基的话说:“武器和衣服自古以来也就是私有财产。母系繁荣时期,一些常用的武器(也等于王具)和生活用品已由氏族分配给各个母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商品交换的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分歧、争论比较大。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根据过去的历史条件和他们当时生活的社会条件,对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作了科学的、全面的论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还存在着商品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并没有作专门论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和斯大林同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消除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