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森玉是有"国宝"之誉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金石学家和文物鉴定家。论文从参与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参加"文献保存同志会"、编印《玄览堂丛书》、受聘国立中央图书馆顾问、战后接收清理图书文物等方面,梳理了徐森玉和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他对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群 《新闻传播》2005,(7):51-51
作为当今艺术样式的书法,如何在先人的艺术模式上继承、发展,是当今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在当代,怎样才能真正地展示出这一传统文化样式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来,人们就不能不涉及书法创作上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书法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因此,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写出艺术特性来,同时,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上也能表现出来一定的文化韵味。当人们在一起谈论书法作品的好与差的标准时。人们往往首先提到的是这幅作品的文化内涵。只有那些既有艺术格调,又有一定文化韵味的书法作品才能让人们认可,在这样的作品上能让人们从中品味出一些东西来,比如作品的书卷气、作品的韵味、作品的品格等等。但就艺术美来讲,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要看运笔的功力、气韵的外在之美,同时还要看这件作品的内涵之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它的审美观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走进了谦那九平方米的书房,便有一种难以容身的感觉:只见书柜里、书架上、桌面上、地上到处摆满了书籍、书稿和书法作品,玻璃板下压着八小时以外排得满满的作息时间表。难怪他近些年享誉硬笔书坛,并在毛笔界渐露头角。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书法报》等先后专题报道了他的学书事迹,书法作品被选入各类书法专集,并送往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展出,目前已与人合作和自己创作出版了多本书法字帖。每个成功者身后都会留下一串奋斗不息的足迹。他告诉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地兴趣。1976年应征…  相似文献   

4.
在驰名世界的古老周原上,有一个从事文博工作四十多年,终日与国宝打交道,他自己也被人们称为“国宝”的著名文物考古专家,他就是周原博物馆的老馆长———罗西章研究员。他在古周原上跑村串户,从“破铜烂铁”中为国家收集回数千件珍贵文物周原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接壤处,是周的发祥地。自汉代开始,这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4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历史悠久,文物蕴藏丰富。但在几十年前,文物保护意识在人们心里还非常淡薄。当时随便走进周原一带的老百姓家中“”(看看)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以精美的制作、有趣的文物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系列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改变以往文博类电视节目惯用的讲述方式,以5分钟的微纪录片为载体,融合新媒体平台,以轻松、萌趣、生动,"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每集节目片头语的第一句,既像来自于国宝的召唤,又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一份很特别的约定。  相似文献   

6.
日本藏汉籍,其总数无人敢妄自断言。依其国家文化财保护委员会之规定,分汉籍为“日本国宝”、“重要文化(美术)财”、“善本”(包括希见书)及“普通”四级。我自八十年代以来,数次在日本工作。蒙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委会之支持,察访古籍秘本,历尽艰辛,得“善本”及“善本”以上书七千余种。今应《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之约,就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之汉籍(唐写本28种,宋刊本13种)作一《钩沉》,介绍于国内外同行,并就正于方家。周易注疏十三卷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疏南宋初期刊本陆子遇手识本共十三册足利学校足迹图书馆藏本原陆游陆子遹等旧藏按:此本于1955年(日本昭和三十年)6月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五月十九日刊载人大访日代表团写的《友谊花开更姣妍》,文中写道:“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雅乐’,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下来,从事这一音乐活动的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受到国家的尊重。”乐师居然被当作“文物”,而且是“无形”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从《世界知识》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看到赵朴初写的访日散记《樱花瓣瓣》,文中说:在日本“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是“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而不是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做新闻工作的人,如果多掌握些知识,多请  相似文献   

8.
王世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学家和重要的文物收藏家,2009年11月28日去年世,享年95岁。他一生殚精竭虑,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立下了丰功伟绩。抗战前后,他历经曲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保护文物和为国家追讨国宝的工作中,一大批珍贵文物失而复得。后来,他潜心研究,记述中华文明数十载,开拓了很多新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9.
漆子扬 《档案》2014,(5):37-41
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邢澍与张澍堪称陇右人伦领袖,也是清代甘肃书画界的双子星座。邢澍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是清代闻名江南的藏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已知流传下来的有行书《长兴县志序》和一幅篆书《宾谷中丞嘱李阳冰篆书》,手札《与吴思亭书》《与同年友人书》《与某某书》,其他大多散佚。这些书法作品对研究清代的学术、书法、文人交游,以及甘肃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潘学聪艺术档案1955年生河北南皮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4,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学书法》(合作)1995,在石家庄举办《潘学聪书法作品展》1996,赴日本鸟取县举办《潘学聪书法作品展》1996,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潘学聪书法作品集》1998,赴荷兰鹿特丹举办《潘学聪书法展》2001,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潘学聪草书赤壁赋》2004,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潘学聪书法艺术》2004,在北京举办“潘学聪书法作品研讨会”2004,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并演示书法2005,赴西欧、北欧进行文化交流2007,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进行艺术演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末,上海博物馆等举办的《晋唐宋元国宝展》中,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书法《欧阳氏谱图序》是其中之一(见影印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据明代宋濂在该书法跋中提到:“欧阳文忠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一百三十一年后,欧阳修的同乡,南宋丞相周必大把该书法作品与欧阳修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书写的“夜宿中书东阁诗”联为一卷装裱,至今已近千年。该书  相似文献   

12.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政治部主任刘梁,工作之余潜心习练书法。从1997年年初起,每晚坚持临帖一个小时。为了练书法,他从汉柬人手,不耻下问,经常和连队会书法的战士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书法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有作品在省级书法展中人选,并在《青少年书法报》、《当代公安报》、《中国检联报》等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十余件,近日被佳木斯市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主任亦是“书法家”@倪进祥@马保祥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真     
李岚清书法作品赠送家乡档案馆五一前夕,金坛市档案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李岚清亲笔题赠的个人书法作品集册《诗情画意写金坛》。金坛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故乡,素有江东福地美誉。《诗情画意写金坛》艺术作品集,收录了李岚清亲笔书写的108幅书法作品。书中的诗是从《历代  相似文献   

14.
高道权,现任武警安徽省总队副参谋长,安徽省书法协会会员。他的书法作品运墨干湿相济,字体变化多姿。其行草遒劲流畅,篆书规范严谨,隶书苍劲老辣,在挥洒自如中寻求理性的秩序,创造一种清丽庄重之美。高道权书法作品@高道权$武警安徽省总队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宋代已有盛名,被誓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苏轼的书法作品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在他的生前和死后不久曾遭到数次禁毁,所以他的墨迹以至石刻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近千年来,苏书拓本散见于各集帖者尽管不下二三十余种,但专刻苏书的集刻却很少。在宋代有乾道四年(1168)三月一日由当时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的汪应辰刻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书法都是不错的,因为那时上学都是写毛笔字,而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书法又特别有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他那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书法风格的形成据《周氏家训》上记载,周家男童"五岁入家塾,习颜体"。意思是说他们周家的男孩子长到五岁时就要送到家塾馆读书,学写颜体毛笔字。周家人为什么要写颜体字呢?颜真卿是唐代人,他当官做事都有  相似文献   

17.
小勺子历来是餐具或舀东西的用具。可是,有人却能用它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他就是西安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协理员江华少校。江华今年34岁,他受父亲的熏陶,自幼喜爱书法。从戎十余年来,仍然练笔不断。他的书法作品常常见诸报刊。江华很有闯劲,他总想从工具上、形式上另辟蹊径。1986年初,一次在吃饭时,自觉  相似文献   

18.
邓拓书法     
邓拓同志是大家熟悉的新闻界老前辈。他热心收藏、研究古代文物,又以精湛的书法深受人们的赞赏。最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邓拓藏画、书法展览,邓拓同志的夫人丁一岚同志在前言中说:“许多朋友希望再看到邓拓的书法,‘文化  相似文献   

19.
沈津 《图书馆杂志》2002,21(11):77-78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版本学或版书的专著,无不提到元代所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这是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朱墨套印本。然而,由于这件国宝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故专著的作者们因为两岸的政治因素,都无法见到原件,所以在叙述时,多泛泛而谈,人云亦云,且多有讹误。即使台北中央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编》中一百余字的简单叙述,也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物。  相似文献   

20.
"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为了调查战时中国文物损失而设,这为日后从日本接收战时被劫夺文物提供了依据。由于战后复员等因素,委员会人员一直未能到位,会务工作也未能有效开展。为了顺利推进该会的各项工作,在教育部长朱家骅多次敦请下,陈训慈克服各种困难出任该会副主任委员。因为主任委员杭立武在南京,难以长期主持工作,所以会务运作和人员安排等方面工作都是由陈训慈筹划。虽然陈训慈深感会务工作"推进不易",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到会之初就拟定了工作计划,在人事和经费等各项上担起了实际上的领导责任。在各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文物损失调查工作大致完成,但由于美国的偏袒,在日本的被劫文物接收工作并不顺利,而"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也在1947年4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