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贤愚经》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贤愚经》译注单行本,但是书中存在不少校释错误,大体分成几种情况,如因词义理解错误导致译文错误,因形近导致误字,因音近导致误字,标点错误以及语序颠倒等,现举若干例校正,以期对《贤愚经》译注本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相似文献   

3.
牢度叉斗圣变是敦煌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经变画之一,它首次出现是在西千佛洞的北周第10窟,之后出现于莫高窟的初唐第335窟,但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此题材销声匿迹,后又于莫高窟的晚唐第85窟重新出现。学界对它的消失和再现这一现象的说法颇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史实和莫高窟现存的图像资料,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考证,认为从盛唐到中唐时期,牢度叉斗圣变的再现不是因为反吐蕃统治的关系,不是因为灭佛的关系,不是因为《降魔变文》的关系,也不是因为洞窟大小的关系,而是因为晚唐五代宋时期说话、变文等俗文学的流行,充满离奇故事的《贤愚经》再次被关注和流行起来,也包括从《贤愚经》发展而来的牢度叉斗圣变;而盛唐至中唐此题材的消失是因为大乘佛教的流行而宣扬小乘佛教的《贤愚经》的不再受欢迎和流行,所以整个盛唐和中唐时期,和《贤愚经》相关的题材壁画包括牢度叉斗圣变也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明了《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含词项)配价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并把《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分为一价单向动词、二价单向动词、二价双向动词、准二价准双向动词、三价双向动词、三价三向动词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宋祚胤教授《周易新论》于一九八二年经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现作者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对《周易》逐卦进行译注辨义,对前人注释的是非得失作出了评价,并在许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在这里特发表宋祚胤教授为《周易译注辨义》立纲定向的“乾坤”两卦,以便把《周易》的研究更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18,(3):27-35
陈任旸译注的《孙子十三篇直讲》是清代孙子学文献中较有特色的兵学读本,其译注具有提要以将领用兵之法为旨归;内容不乏具有时代特色的创见;译注与原文联成一贯,拆解原句并重新标点后成一新句;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多次使用口头语体译注《孙子兵法》;偏好运用设问的方式译注《孙子兵法》等特点。《孙子十三篇直讲》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在近代孙子学史上也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贤愚经》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通俗文献。语言流畅、质朴,含有较多的口语词和俗语词。其中有的为诸词书所失收,有的有助于考镜源流。  相似文献   

8.
《丑女缘起》变文的故事内容取材于佛经《贤愚经》,其中的《波斯匿王女金刚品》就是它的佛经原型。它对佛经原型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造,大大丰富发展了佛经原型,在追求世俗化、本土化、通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丰富通俗文学的宝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注音正误张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①、《孟子译注》②二书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它深入浅出,不仅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这两部十分重要的古籍,而且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了线索,可以说是通俗性与学...  相似文献   

10.
《贤愚经》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通俗献。语言流畅、质朴,含有较多的口语词和俗语词。其中有的为诸词书所失收,有的有助于考镜源流。  相似文献   

11.
乾隆皇帝及三世章嘉判定《首楞严经》并非伪经。乾隆皇帝选择《首楞严经》作一四体文的译制,有一种承自顺治、康熙、雍正各位此前清朝最高统治者对《首楞严经》关注及对其价值肯定的渊源。在乾隆翻译四体《首楞严经》前存有藏文本《首楞严经》,但散失不全。此外,《御制楞严经序》中所述四体合璧本《首楞严经》由汉文向其他语种转译,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质之争"是当代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最早的一次交锋。通过分析佛经翻译史3个阶段"文质之争"发展的情况和结果,进而引出我国当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经过对比提出归化与异化应该互相结合,协调统一,才能使翻译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典籍翻译关涉依照优先次序传递源文本的字面意义、文化内涵和文体特征,而语境在典籍翻译的这种三重关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坛经》的英译中,探讨理解和传达过程中的语境问题,着重传达语境信息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包括把语境信息直接融入译文,通过增译、插入、注释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揉合异化的内容和倾向归化的语言和形式,利用译语的文学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考察《洞灵真经》一书的音注内容。文中首先进行文献梳理,介绍了该书产生流传背景,其次集中讨论释音数据。通过《道藏》收录的两种文本跟宋本参验比勘,详示异同;进而辨析其音释特点。结论认为,此书释音目的基本上是用以辨析字形,标示异体字,从而构成了音义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典籍翻译关涉依照优先次序传递源文本的字面意义、文化内涵和文体特征,而语境在典籍翻译的这种三重关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坛经》的英译中,探讨理解和传达过程中的语境问题,着重传达语境信息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包括把语境信息直接融入译文,通过增译、插入、注释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揉合异化的内容和倾向归化的语言和形式,利用译语的文学资源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9.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与宋元话本在结构之道 (深层结构 )、结构之技 (表层结构 )两方面均有差异。唐传奇的叙事结构主要以情爱类小说、梦幻类小说、侠义类小说、历史类小说为代表来分析 ;宋元话本的叙事结构主要以愚行小说、公案小说、鬼怪小说、宗教小说为代表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