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展高职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从高职教育政策导向、高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多角度诠释高职创业教育的价值与内涵.针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目标导向、支持环境和方法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境,提出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的高职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并以高职外贸类专业为对象、以“国际商贸园”为载体分析其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是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运用引企入校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课程嵌入、教师嵌入、学生嵌入和管理嵌入,构建专业教学过程全程嵌入企业真实外贸业务流程的嵌入式校企利益共同体,开展实战教学全程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要推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认清校企合作的动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析形成目前困难局面中各参与主体的原因,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元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四元联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要推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认清校企合作的动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析形成目前困难局面中各参与主体的原因,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元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缓解了我国实业界人才短缺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因校企合作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而造成的实践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建构的内涵及意义,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体系建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的责任与权益规范缺位等方面,揭示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面临的法制困境,进而提出健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明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的责任与义务边界、激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的权益保障功能等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东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之间存在严重偏差,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不到位,企业对人才培养不感兴趣,校企不能实现产学结合、互利共赢,成为制约高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相关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实训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组结合广东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升级改造、急需高技能人才等契机,选择当地若干家大型企业,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全方位合作办学模式、整合校企实训资源、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动力与发展动向是政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这也是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技能人才关键所在。积极探讨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落实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创建合作办学、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使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但我国高职教育在政校企协同合作中,主体联动缺乏内在动力,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刚性制度,人才协同培养缺乏平台支持。产学研联盟具有政校企协同特性,依托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优势,可以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域和发展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国产业结构面临升级,产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创新驱动发展和协同创新的需要使高职教育面临转型挑战。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法规缺失、政策失效、学校追求短期利益、企业消极应对、行业组织乏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促进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的供求失衡与错位反映出高职外贸英语专业教学设计的缺陷。为此,有必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促使该专业的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移,以培养外贸英语职业能力为导向,强调实践、突出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相结合,势必为高职外贸英语专业在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同步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供求平衡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力本位和职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技能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共识,而专业实习、实训环节教学的有效与否,则是实现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对全国范围内50所高职院校涉外经贸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我国涉外经贸类专业在实习、实训环节教学中存在问题和面对的困境,探讨改革和完善高职涉外贸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与生俱有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市场、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的职业属性。  相似文献   

14.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外贸公司和部门、物流、货代企业培养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高级技能型外贸专业人才。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普遍薄弱的现状,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普遍采用"先学后工"型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若"学"与"工"脱节,很容易变成变相版的2年制大学,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优化。以"2+1""先学后工"实践教学模式为例,其优化重点包括"2"与"1"的有效融合(学工阶段内容互补、学工互为来源或依据),以及对"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安排与管理等措施。通过这些优化措施,以期促进高职外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国内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增长。目前高职外贸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既有外贸企业的,更主要的是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采取企业专家进课堂、学校教师下企业、学生参加外贸实践、企业和学校合办外贸办公室等措施,来提高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对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更为明确具体。为此,高职教育对专业课程中关于实际操作训练内容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效果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除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素养外,还包含非专业技术能力的构成因素。相对于工科而言,外经贸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非专业技术的能力因素。根据对外经贸职业的岗位分析和教学研究,结合企业人才聘用工作的考察体验,非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及其培养在提高外经贸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外贸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六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包括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块化教学、模拟实训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通过六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希望能够帮助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外贸跟单能力是近几年外贸行业新兴人才外贸跟单员所需的核心能力。分析目前高职商贸类专业外贸跟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赛衔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从分析嘉兴服装外贸现状入手,对目前外贸市场所需的人才进行剖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