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中小学观摩实验教学.经常看到这种情景:教师用近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甚至连实验结果都讲得清清楚楚。并醒目地书写在黑板上。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讲解之后,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操作,不用多动脑筋,也没有多少困难。“照方抓药”,很快就完成了实验。  相似文献   

2.
(一)运用兴趣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相似文献   

3.
范文明 《物理教师》2008,29(9):18-19
回顾平时的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教师们抱怨“×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本人对上学期的几次考试卷进行统计时,也发现卷面错误中有70%左右的错误是学生平时作业中就经常出现的,有的错误甚至已分析并订正多次了.教师在课堂里多次重复分析过的题目,为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却屡屡出错?  相似文献   

4.
误区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数学课堂上常常有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却如坠云雾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得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最终造成听不懂、囫囵接受教学内容的结果。为了能实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做过的习题,在考试中仍然做不出来.真所谓: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马明).因此笔者认为衡量教学的标志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了多少,正如文[1]中指出的“教得好=促进学得好”,而规范性恰是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指标.美国课程专家Grant Wiggins&Jay Mctighe在著作《Understanding by Design》围绕“课程的逆向设计”展开研究,为课堂规范性实践提供了诸多具有实践性的课题[2].  相似文献   

6.
岳小飞 《小学生》2013,(5):65-65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教学方式,但是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提问却成了一个难题。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要么老师自言自语;要么一个问题问下去,犹如爆竹进了水——声不响,学生答不出来,或是学生答得文不对题。学生主动答题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畏难情绪,上课时就怕提问到自己。如此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了解多少,课堂教学效率能提高多少,实在是让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老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二是受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  相似文献   

8.
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曾经讲过甚至反复强调过的知识,在使用时仍有学生或是全然不知,或是印象浅显、模糊不清,或是错误百出,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给学生形成了厌烦的心理,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主动记忆;主要还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传授给学生知识.  相似文献   

9.
吴剑如 《现代语文》2009,(7):125-125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边玩电脑边回答学生的提问: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地打断他们;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只顾台上讲,学生台下看,似懂非懂,一脸茫然……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现象是不是时有发生呢?我们给过多少机会让学生倾说论辩吗?我们有多少次认真地聆听过学生精彩而独到的发言?  相似文献   

10.
夏志芹 《现代语文》2013,(12):141-142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感到有点纳闷:为什么自己有时候上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自己也讲得神采飞扬,课后还回味无穷;有时候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动不动,甚至还有做小动作的现象,自己也是无精打采,课后神情沮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些现象:一些教师急于将自己的兴趣与学生分享,于是大讲特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某个知识点。他们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部分学生如痴如醉,另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多数学生没什么进步。一些教师被教学内容感动得一塌糊涂,课上讲得泪流满面,学生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教师。于是教师不免感叹,现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课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所以,在学校里,一般也把上课称为讲课。讲课的效果有好坏之分,这一点众所周知。可是,上课时老师应当讲多少才合适,"讲"的多少对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这类问题恐怕多数教师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某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她在英国大学教书的经历,其中谈及英国学生常常会嫌教师讲得太多。相比之下,在我们的学校里老师则生怕自己讲得太少。不但上课大讲特讲,下课了有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则在下面做其他事。很多教师感到无计可施,不明白到底是自己讲得不够精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只能一个劲地埋怨学生不愿学,甚至有一些教师一味地批评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学生诚惶诚恐地在教室里度过漫长的45分钟。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英语呢?依我看来,关键是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软伤害”现象依然存在。归纳起来,这种“软伤害”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把学生比作动物,取笑学生生理缺陷。如:“你真是头笨驴啊!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就是跟驴讲了这么多遍它也会了呀!”“怎么,不服气啊?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扮演“教书匠”,更多的是发挥“教书”的功能而不是“育人”的功能。教材怎么讲,教师怎么教,教材讲多少,教师教多少,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要因课放活,牢牢抓住学生的.睛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育人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无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数学书:  相似文献   

17.
敖淑梅 《师道》2005,(10):40-40
每次考试后。老师们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内容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们咋就没记住呢?”这时,学生或沉默或低语:“是觉得讲过了,就是没多大印象。”于是.我们常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玩的时候比谁都聪明,学的时候比谁都愚笨:  相似文献   

18.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教学上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可这几年在教学能力训练过程中,我总听到教师有这样的议论:学生不知怎么了,有些知识,我们老师讲了多少遍,练过多少遍,讲评过多少遍了可还是不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