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4,(2):114-117
张荫桓1886--1889年担任驻美国、西班牙(早期译为日斯巴尼亚,简称日)、秘鲁三国公使期间,非常关注华侨子女的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创办中西学堂①,为海外华人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张荫桓1886—1889年担任驻美国、西班牙(早期译为日斯巴尼亚,简称日)、秘鲁三国公使期间,非常关注华侨子女的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创办中西学堂a,为海外华人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主张筹办学堂张荫桓认为"时局日艰,储材为第一要著也"b,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根本作用。而华侨子女群体长期生活在海外,兼具接受东西方文明的优势条件,这一群体的培养对于处于时代变革中的清政府具有特殊意义,是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宝库。因此,张荫桓积极主张在海  相似文献   

3.
张荫桓(1837-1900),在1886年至1889年三年多时间里,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期间,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交谊活动,这也是对一位外交官的基本要求和一项重要使命,通过交际,可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结交朋友、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4.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在出使外洋的三年间,他积极创建华侨学堂,并主张设立海外领事馆,竭力维护华侨、华人权益,极力维护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曾经向慈禧太后提议开设官银行,但因为户部和言官们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放弃开设银行的打算,官银行得不到朝廷支持,就转向地方性的商办银行。他委托驻美公使张荫桓寻找美国有关银行章程,希望对开设银行能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3,(1):139-142
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人。其初协助李鸿章办理外交,后入总理衙门。在李鸿章的保举下于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1886—1889年)担任驻美、日、秘三国公使。期间,其积极办理对美交涉,维护中国利权,保护侨民,广泛开展社交活动,考察西方文明。回国后,继续任职总理衙门,并由非科甲出身升任户部左侍郎。在甲午之后的对外交涉中,到处能  相似文献   

7.
光绪朝中期,围绕权臣孙毓汶,形成了由张荫桓等朝中要员构成的京师官员书画鉴藏群体.民国时期,《艺林月刊》所连载的孙毓汶与张荫桓"商榷书画"的五十通书信——《孙莱山遗札》,是研究孙毓汶书画鉴藏活动及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考证系年可知,这批信札写于1895年11月至1896年4月间,因甲午战败而引咎致仕的孙毓汶,居于北京城南丞...  相似文献   

8.
王莲英 《兰台世界》2012,(12):61-6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是《马关条约》的延续,张荫桓接替李鸿章负责条约谈判工作。经过艰难谈判,张荫桓将日本方面提出的约稿进行大量驳删,通过条约内容的改动可以窥见其谈判思想。张荫桓通过巧妙谈判,为国家挽回了许多利权。  相似文献   

9.
1898年5月,德国亨利亲王来华。接待德国亲王的具体礼仪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由此引发了清廷接见礼仪的变革,而张荫桓就是这场礼仪变革的倡导者。翁同龢称"德王进见礼节,张公所定也"。张荫桓在清廷官员中思想开放,对外交涉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改革接见礼仪方面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光绪皇帝在甲午战争之后,锐意改革,其中就包含外交礼...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历史档案》2021,(1):91-103
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自庚子事变后,力图振作,开始大规模派遣学生赴日学习,在日本遂形成了一个文化层次高、思想先进的留日学生群体.朝廷在东京设有驻日公使分管留学生事宜.蔡钧是浙江仁和人,1897年7月任上海道台,因在处理租界扩张问题等涉外事件中态度强硬,从而于1899年被清廷撤职,1901至1905年任驻日公使.  相似文献   

12.
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的研究早已为学界所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目前还未有人研究.笔者认为,晚清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建 《历史档案》2011,(1):71-75
郑藻如(1824-1894年),字玉轩,广东省香山县濠头乡人.他于1881年12月接替陈兰彬出任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公使.在担任公使的几年间,郑藻如为保护在美华工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提出了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初步构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在这方面的事迹长期未被彰显①.本文拟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上,华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寓居海外的华侨饱受殖民者的压迫和歧视,这与祖国的积贫积弱不能自保有关.华侨们对清政府的懦弱和卖国求荣的行为,深怀不满,期盼着祖国强大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海外华侨一直关心和支持祖国的革命和建设.由于与祖国毗邻,越南的华侨在支持中国革命尤其是武装起义方面条件更有利,作出的贡献也更为显著.尤其是在1906年至1911年间,中国同盟会在中越边境策动和领导的众多武装起义中,越南华侨作出的贡献更为直接、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人,近代著名外交家,是非正途出身小吏逐步发展成外交能员的典型代表。张荫桓以及像张荫桓一样非正途出身的近代早期外交官走上外交道路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既受到当时客观时代背景的影响,又受到其个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了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字体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了公使库刻书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华侨华人文献专藏建设实践基础上,着重论述在印刷型华侨华人文献收集过程中,如何在熟悉文献总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网络书目和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语言,将专科文献学知识与华侨华人专业学术素养有机结合,筛选、采集到全面、系统、连续、专业的学术性资料,为华侨华人学术研究提供充分的文献保障.另外,拓展文献捐赠与交换等非常规采选渠道对于华侨华人资料,尤其是灰色文献的有序化集纳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兰台世界》2013,(Z4):148-149
<正>广东华侨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2009年建成开馆,2011年5月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是全国第一家省级专业华侨博物馆,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直机关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暨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集收藏、研究、交流、展示华侨历史文化为一体,以"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志在打造侨胞精神家园。本文试对其功能作用做一阐述,以其对华侨博物馆功能作用研究有所帮助。一、征集、收藏和整理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为开展华侨历史与文化研究奠定良好  相似文献   

20.
流苏 《湖北档案》2009,(8):35-36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疯狂捕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钦犯"梁启超在日本公使林权助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