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在教《小虫和大船》这篇课文时,尝试了“紧扣关键词句,启发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收效较好。一、找出题眼,有机诱发课题中的“小”和“大”是一对明显的反义词。它既是课文的题眼,又是打开全文的钥匙。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问:“‘小虫’和‘大船’是两种毫无联系的事物,课文为什么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呢?”很快有学生回答:“虫在船里,就联系到一块了。”也有学生  相似文献   

2.
《捞铁牛》一课有很强的逻辑性,突出表现在第三节的准备工作,以及准备工作与打捞铁牛之间的内在关系上。那么,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引导学生练三“述”的办法。我先让学生按句子顺序,找出怀丙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用简练的短语概括为:摸清位置、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四步能不能调换位置,从而懂得这是按事情的顺序写的,是不可调换的。进而通过“很大的船、装满、拴得紧紧的、结实、很粗、牢牢”等词语,体会怀丙考虑之周密,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按板书介绍这四项准备工作。指多名学生口述,要求顺  相似文献   

3.
高级语文第二册第十七课“一条小虫和一只大船”是一篇寓言。这课的主题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注意细微的地方,不能疏忽小事;忽视小缺点就会造成大错误。参考资料中的教学目的(一),就是根据这点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在具体地分析教材和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时,却没有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正确地突出其中表示管理材料的人的错误看法的说话,如:“这么一条小虫碍不了什么大事。”“这么一条小虫,怎么会蛀坏这以一条大船?”为深入地阐明主题完成教学目的作好准备。反而在教材分析中和教学建议中不适当地去研究沉船的责任,这样就轻重倒置,冲淡了主题,模糊了儿童对于主题的认识。更其错误的是:在研究责任时,又歪曲了课文内容,说什么“……两个船工造船,种下了祸根”,“船工做事不负责任,……大家认为一条小虫碍不了什么大事”,“船工们……最初认为不要紧,就疏忽过  相似文献   

4.
“11变9”     
图中两个大三角形中数字之和为11,请你调换数字的位置,使每个大三角形中的数字之和为9,该怎么调整呢?“11变9”@谢革  相似文献   

5.
本次辅导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语《小虫和大船》的公开课,课内容是:造船工人发现一块木板上有个小蛀孔,船主觉得弃之可惜仍让用上。后来蛀虫愈生愈多,最终,大风浪打穿了那块木板,船主与载着货物的大船都沉没于波涛之中。教学时,除了完成读书识字、写字、造句等任务外,怎样让学生明了寓意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形状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两个多边形来说,就是指它们边数相同,并且对应角都相等,对应边都成比例。那么,对于圆锥曲线,能不能谈到相似关系呢?例如,我们直观地感到,所有的圆的形状都是相同的,而一切等边双曲线的形状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能不能说,所有的圆都是相似的,所有的等边双曲线也是相似的呢? 这需要给出两个图形相似的一般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图形能够通过移动(即等距变换)和位似(即位似变换)互相转化,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是相似的。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相似,我们一定能够找到适当的移动和位似,使它们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7.
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要经历动作——表象——符号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利用动作化、形象化的教学,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历程,使他们通过动作、形象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符号——“>”、“<”。一、讲清意义,儿歌强化教师操作积木,形成左边的示意图,提问:“4和3比,谁大谁小?”学生能看出4大3小。4大、3小,我们就说4大于3,大于怎样表示呢?我们用一个符号“>”号表示(大于)。“4>3”读作“4大于3”。交换积木的位置。3和4比呢?3小于4,我们也用一个符号“<”(小于)表示。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的地万:一个大口对左边,一个大口对右边。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也许不知道吧,大自然里有着许多壮丽的景观,例如大气的流动会产生气流旋涡叫“龙卷风”,而流动的水遇到柱状物阻挡会产生水漩涡,我们能不能自己制造一个“水漩涡”呢?一定能!我们现在就用两个大塑料瓶来做“水漩涡”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如何?可简单地用两个命题表述:“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两个命题,各哲学教科书均有阐述,本文仅从逻辑方面,谈谈自己对它们的思考和论证。“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对命题是不是矛盾关系的命题?能不能成立?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清楚这两个命题中“是”的涵义。“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它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要经历动作———表象———符号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教学“<”“>时(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师可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动作化、系统化的儿歌教学,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通过动作、形象来掌握抽象的数学符号———“>”“<”。一、讲清意义,儿歌强化教学时,教师操作积木,形成下列示意图,提问:“2和1比,谁大谁小?”学生能看出2大1小。2大、1小,我们就说2大于1。大于怎样表示呢?我们用符号“>”(大于)表示,读作“2大于1”。变换积木的位置。1和2比呢?1小于2,我们也用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11.
“他成功的表演和唱腔是和他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中的两个“和”一样吗?这句话中有两个“和”字,但这两个“和”的词性不一样,前面一个“和”字是连词,后面一个“和”字是介词。怎么区分呢?一、连词“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前臂调换次序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两个部分,不能调换次序。如若调换,其表达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1)我和他都是北京人。(2)我和他打电话。例(1)可以说成“他和我都是北京人”,“他”、“我”的位置虽已调换,但句子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2.
“俱乐部”游戏开始前,我问小明友:“你们去俱乐部玩过吗?”“你们玩了些什么?有趣吗?”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趁势引导:“在我们班上能不能也玩‘俱乐部’的游戏呢?”小明友们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和小朋友们一起设计了游戏的具体环境:俱乐部分设“钓鱼”、“打太空枪”、“套圈”、“玩水”、“打康乐球”、“玩电动火车”六个活动点,小朋友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随意选择活动点,尽情地游戏。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完全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而应抓住教育时机,“问”到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这位教师在设计提问、处理问题方面的技巧给了我不少启示。请看这位教师教学《小虫和大船》(教科版小语三册)的片段: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并思考这里的“竟”字是什么意思。生:想不到的意思?生:“竟”在这里表示出乎意料。师:对。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  相似文献   

14.
“花瓣雨”栏目一直都是小朋友们发表习作的园地,这片园地能不能长出参天的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要看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一起来浇灌、一起来管理了。冯柳晨是我们的第一个“小管理员”,她为“花瓣雨”栏目做了哪些工作呢?一起来看看……日汤大家都看过《哈利·波特》吧!我觉得  相似文献   

15.
上课铃声响完半天了,我们新调换的那位闻名高二年级的“大梁”老师怎么还不闪亮登场呢?为什么要叫人家“大梁”呢?听说这老师总骑一辆比较破旧的“永久牌”大梁自行车,还  相似文献   

16.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7.
哥哥读六年级,大我三岁。人常说大的总护着小的,可我哥哥……那天,哥哥对我说:“妹妹,现在我们应该省吃俭用,到年底就可以攒很多钱来买我们想要的好东西,那时,爸爸妈妈知道了一定会表扬我们的。”“那我们怎么攒钱?”我问道。“我们就办个小银行吧!”哥哥神秘地说。“嗯!”我心里觉得这办法好,便又说:“哥,银行怎么个办法?”“妹妹,我当小银行行长,你当副行长和监督员,我们每人每天存6角,每一元钱利息为:存定期为两角,存活期只1角。”我心想这么优厚的条件谁能不同意呢?我当即从口袋里拿出一元钱说:“一半存定期,一半存…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消防队员把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巨大”的马蜂窝给拿掉了。尽管消防队员在取马蜂窝时,一些马蜂飞出来扑向校园的操场,甚至飞过一些同学的头顶,但马蜂并没有攻击任何人。这时,我想:为什么人们要保护蜜蜂,除掉马蜂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喝的蜂蜜能止咳化痰,还能预防某些疾病;可是马蜂有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有人对科学家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科学家们回答说:“有办法呀,除非我们和它们和平相处。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谁能接近马蜂,使它们不对人类造成危害呢?”在目前看来,有许多人认为:马蜂不能和人和平共处,但是我…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件真实的也是应该引起领导注意的事情。某完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举行了一次公平教学。教材是高小二册语文课本中“一条小虫和一条大船”。在评议会中,教师们对该文纷纷发表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大船的沉没该由谁负责”? 教师甲:“依我看,大船的沉没应该由造船工人负责。因为那块被小虫蛀坏的木板是他发现的,他虽曾向管理员提过意见,但他没有坚持以工人阶级的品质,大胆地向官僚主义进行斗争,这是造成大船沉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蜉蝣     
泸上有出著名的淮剧,叫《金龙与蜉蝣》。结局是悲的,小时候我看不太懂,只记住了“蜉蝣”一词,觉得它代表了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小人物。长大了以后再看,好像懂了一点,做了皇帝的“金龙”其实还不如蜉蝣小虫。这出淮剧在拷问人类的本性,也引导我们对自身的生存进行严肃的思考。蜉蝣是只小虫,生命短得可以,但我们人类总能在它们身上看到自己,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