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赋学突出的特点是形成群体性批评态势。史学家们反对齐梁浮艳文风,却能推尊屈宋汉魏,评价较为客观。古文家则矫枉过正,对屈宋进行了不恰当的抨击。诗赋家之论主要是叙其作赋之缘由和大旨,是其创作中的感性体验。宋代赋论最为可观者在于骚赋研究,“祖骚宗汉”说成为后世古赋派最集中的理论层次。唐宋律赋研究涉及体制演变和创作方法,对清代律赋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本的编辑,献目录对作品的分类收录以及古代论对体的分类评述等三方面考察,认为赋学与楚辞学自南朝萧梁时期开始分离,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分析楚辞学对骚赋的看法及赋学的“祖骚宗汉”说,认定二学虽分开而并未完全分离,其间自有相关的连结。因此赋学与楚辞学是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两门学问,都是中国学批评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楚辞》的艺术精髓可谓主要表现于其丰富的想象和特殊的"兮"字句式的运用,"兮"字语用功能的丰富性使楚辞语言的表现极具情感表现力,故常为后人所取法。综观屈宋之后,效其法者众多,但句式基本趋于单一,缺少灵动变化。故自朱子以降,多遭诟评。然对楚骚精神的继承,实自初唐四杰已蒙变新,特别是拟骚句式的运用,亦生新变巧,化用"兮"字句式,虚实相兼;又兼融对问、抒情、议论、叙述等表现方式。初唐四杰赋的拟骚实践及其拟骚倾向在楚辞接受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亦开后来赋"祖骚宗汉"之先。  相似文献   

4.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5.
祝尧的古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尧所宗的古赋为有先秦两汉赋风的抒情赋。“祖骚宗汉”和“以情为本”构成了祝尧的古赋论,体现了他将诗教与情教、诗教与赋教合而为一的意图,反映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既希望元代统治者推行儒教,同时又对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和歧视愤愤不平的两重心理。  相似文献   

6.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7.
文体类别上的区分,和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区别,是南朝文论区别骚、赋的两种方式。通常的研究方法将两种方式分开看待,或局限于《文心雕龙》《文选》二书范围之内,并不完全适应于南朝文论的实际情况,难以对骚、赋区别现象有整体性的认识。仔细梳理南朝文论对骚、赋的认识情况,实际上,在《文心雕龙》之前,南朝文论中已形成对"骚"文学作品方面的共同认识,而与论赋的共同倾向有较大差异,成为骚、赋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区别的前提。在南朝文论对骚的共识中,还包含着对"骚"文体方面的一种论述思路,对骚、赋文体类别上的区分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9.
屈骚批评传统久远而源远流长,传统屈骚批评自汉代起便与儒学和经学结缘,批评家多服从政治伦理的评价,以思想内容的好坏、政教作用的大小来衡量屈骚,用汉儒说诗的理论和引此比彼的方法着力于对其思想内容及价值取向的挖掘,而对楚辞独具的诗义和艺术手法均有所忽视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歪曲。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的局限是古代屈骚阐释中最为显见的不足,对于传统久远而日益沉滞的屈骚批评而言,新的批评方法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新的方法终于在清末民初隐然成形。  相似文献   

10.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