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老档"精神     
如今,具体一点说也就是昨天,"老档"开始离开工作岗位.在欢送他退休的座谈会上,领导和同志们给他概括的是:"光荣退休"、"几十年辛辛苦苦的档案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的同志激动地表态,要继续发扬"老档"精神.  相似文献   

3.
"老档"精神     
如今,具体一点说也就是昨天,"老档"开始离开工作岗位.在欢送他退休的座谈会上,领导和同志们给他概括的是:"光荣退休"、"几十年辛辛苦苦的档案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的同志激动地表态,要继续发扬"老档"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出版界我认识一位老编审,他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做事慢腾腾的,工作上也不例外,选题、组稿、审稿都是慢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几拍.为此,有人戏称他为"慢编".工作上常常有同事和作者与他着急.老编审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解释:"不急,不急,时间和实践将会验证最终结果."但别看他慢,其生活和工作却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5.
2010年3月,北京召开全国两会,老詹是全国政协委员,理当按时报到.刚到宾馆,接一电话,是人民网博客频道编辑打来的.编辑说,詹委员,我们给您开了一微博,两会期间,给我们写一点吧. "好的好的",老詹是一好说话之人,将此事痛快答应下来.进了房间,就开始编织"围脖".这玩艺儿挺方便的,还挺好玩,刚刚写好,轻轻一按,就已向全世界发表.但是,有一致命弱点,文字太短,只一百四十个字,多一个字,也不通融,上不了网,发不出去.  相似文献   

6.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7.
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也像我们一样,面临着"生老病死".当这些老系统走向"末路"时,如何将老系统中的数据顺利迁移到新系统是很多保险公司头疼的难题.迁移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着保险公司的业务,同时也影响着承保企业、个人的利益.为此,保险公司以及承保企业、个人都不希望将自己陷入"不保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分析一下一个人"报仇"所需的投资. 时间的投资--有些"仇"不可能说报就能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20年、40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你自己也已经老去了.  相似文献   

10.
王道 《出版参考》2006,(26):35-36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因其自幼对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心驰神往,故长大后以其原姓Gulik 的"Gu"和基督教教名"Robret"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高罗佩. 1943年,曾在日本当过外交官的高罗佩经过几番争取,来到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就任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当时设在"陪都"重庆)一等秘书.在华任职期间,高氏更是如鱼得水,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文化,钻研中国诗词歌赋.他还取中国俗语"一笑忘百忧"之意,自号"笑忘",而当他用中文写文章发表时,则署名"吾华",以表达他对中华文明的神往.  相似文献   

11.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进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建构中国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既有怎么讲、讲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讲的问题,也有由谁来讲、讲出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从传播者角度看,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好故事不仅要自己讲,还要别人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他者"视角、"他者"讲述.从以下几个新老"他者"传播案例中,我们或许会有特别的感受,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位股评人士化名董平在媒体上大曝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美,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人物写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一种通病.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是会败坏受众的脾胃的.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论断,给我们开出了写好新闻人物的"药方".  相似文献   

16.
童霞芳 《兰台世界》2005,(15):68-69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娱乐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是看你有没有"娱乐精神".那什么是娱乐精神呢? 笔者认为,首先,"娱乐精神"是一种"玩得起"的精神.这好比两个人,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躬屈膝,他们肯定玩不到一块儿、玩不起.要玩得起,只能是平等的.当然,这里说的是相对平等.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31日,中医界老法师孙思清获颁"与党同龄"党员证书,实是一大喜事.他的大名,我早已耳闻,他不仅治疗水平高超,且还著书立说,是一个传统的有割股之心的好医生. 2021年元旦,孙老先生给我发来微信:"今早年初一,祝大家身体健康,愉快,幸福."百岁的他语言清晰,中气十足.上门拜访,看见他脸盘白里透红;稀疏的鹤发,不显风霜,快乐的谈吐,乐以忘忧的精神面目,令我们振奋,令我们欣喜.  相似文献   

19.
穆老一生热爱农民。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农民最可怜,也最吃苦,最淳朴、厚道。什么时候占人口80% 的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1965年冬,他采访了宁 ”陵县万庄林场的省林业劳模潘从正,写出了影响全国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潘从正种树坚决,外号“老坚决”。从此他就  相似文献   

20.
嫁作人妇的玫子,依然是我们中最 有"职业道德"的一个:姐妹们的聚会她 极少说"不",亦不会扭捏地找照顾家庭 之类的理由迟到早退。就像株反常的木 棉,在别人都趋于黯寂收敛的季节,却还 可以妖娆得更自由。因为她说,婚姻是给 自由买的保险--而当两人感情尚不稳 定时,自由是没有安全感的,分分钟钟成 为感情的裂痕。 所以现在的她,依旧在自己认为合 适、先生又能接受的尺度里,扮演着手举 火炬冰淇淋的角色。 我们有时于心不忍,会关心他先生 在被"抛弃"时的动向,玫子答得干脆: 他也去约会啊。 显然我们都知道,玫子的先生是那 种典型的工科男人,除了工作需要,社交 史几乎一片空白,"约会"二字于他,像 是荡漾在修女黑装上的浓妆艳抹。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