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3.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  相似文献   

4.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历史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  相似文献   

5.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7.
古代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其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疑引思,以思解惑,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思维的起点。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死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实际情况,巧妙设疑,做到  相似文献   

9.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情逝,水潭即成无澜死水;情生,潭源自有活水来。1.在"导入点"设疑——引学生入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打破思维的平静湖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取得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10.
王颖 《教学月刊》2007,(10):31-32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质疑问难能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英语课堂教学设疑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疑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2.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教学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设疑之于教学,  相似文献   

13.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其中的“疑”字,是觉悟和长进的根本。设疑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引起学生答疑解惑的思维目的,从而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宋长江 《成才之路》2012,(33):35-35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催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疑而后思,疑而生变,疑乃创造性思维之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疑激趣,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战场,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决不容忽视。探究性设疑与传统课堂上的提问,有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性设疑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