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述略宋代四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  相似文献   

2.
具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的类书,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是考经证史,检索和整理古籍的重要工具。文章详细介绍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的辑录目的、编辑人员、收录来源;并详述这四大类书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郭伯恭鲜为人知的生平和文献学著作——《四库全书纂修考》、《永乐大典考》和《宋四大书考》,总结他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以及宋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的考证上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文献考证方面所建立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1 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盛世修书,这是中国的传统。宋太宗命令大臣学士修《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宋真宗进一步继承这个传统,修《册府元龟》1000卷。称为宋代四大书。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清代康熙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成亲王胤祉让他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10000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5020册。  相似文献   

5.
论宋代四大书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宋代四大书的文献价值陆湘怀(苏州大学文学院)宋初,馆阁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料编了许多类书和总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化名臣李时奉太宗旨主持编的《文苑英华》、《大平广记》、《大平御览》,王钦若和杨亿奉真宗旨主编的《册府元龟》,此四书都是赫赫巨著,号称“宋...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的类书起源很早,《三国志·文帝纪》中记有“……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几千余篇,号曰《皇览》。”这当是其发端。南北朝时已有发展,隋代的《北堂书钞》,唐代的《艺文类聚》已有较高水平。宋代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已有“类书类”。可见宋代时已有较多的类书撰成。宋代类书,数量多、类型全,《册府元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册府元龟》一千卷,字数达940万。宋真宗(赵恒)因他父亲宋太宗时编有《太平御览》等类书,于是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新编一部类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相似文献   

7.
清代第一大类书——述评《古今图书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图书集成》(下文简称《集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最大的类书,诚如康有为所说:“《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日月之《永乐大典》竟宏富者。”康熙年间,编有《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康熙字典》、《韵府拾遗》、《骈字类编》、《子史精华》、《分类字锦》等属于类书的巨著。而《古  相似文献   

8.
陈垣对研究《四库全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唐朝以后,历代都修纂大型图书。宋朝有四大部书:《太平御览》1000卷,《册府元龟》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明朝编《永乐大典》22000卷;清初编《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00卷,《全唐诗》900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开始编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著录书籍3503种,79,337卷,36,304册(此为文津阁本。各阁著录数不尽相同)。是古代最大的官修书、最大的丛书,也是古代官修的唯一的一部丛书。 这部书开始酝酿编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共用十几年时间。但在编纂进行时和基本完成以后,随时发现违碍、错漏等问题,还在不断复校、补校、再校、撤换,有时部分校勘,有时全书复查。而且在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敕撰、御制、钦定的书,陆续补入全书,故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八旬万寿盛典》编成(乾隆五十四年始编)收入全书,这才算是最后完成。但在这之后,乾隆的御制诗五集,文三集,及改纂的《八旗通志》,都是嘉庆年间陆续入《四库》的。原来全书每册首页用阁名大印,如“文渊阁宝”等,末页用“乾隆御览之宝”,但这几部后补的书,都已改用“嘉庆尊亲之宝”,因这已是嘉庆帝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今仅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编纂的类书,三国曹魏有刘邵等编的《皇览》,晋有陆机等编的《要览》,北齐有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隋有杜公瞻撰的《编珠》,唐有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奉勃编纂的《艺文类聚》,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徐坚等奉勅编的《初学记》,宋有李防等奉勅编的《太平御览》,王钦若、杨亿等奉勅编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的《玉海》,元有王莹编集的《群书类编故事》,明有姚广孝、解缙编纂的《永乐大典》等。而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大一部类书。  相似文献   

10.
《册府元龟》作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深刻地体现着为政者宋真宗的图书编纂思想,即服务政治、章示后人的编纂原则,强调正统、剔除异端的编纂方针,取舍严谨、详略得当的编纂体例,勤奋负责、认真豁达的编纂态度。  相似文献   

11.
《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王钦若等奉敕编辑的类书。宋真宗赵恒定宗旨为“取诸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之用。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成书,并赐名《册府元龟》。“册府”为书库之别称,“元龟”即龟鉴之义,将此书视为长久示范的典籍宝库。内容仅采正史及编年、实录等史书,间及经书、  相似文献   

12.
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著名资深专家学者倡议,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推一没有中断而绵延至今的伟大文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占代文化。中国历代聚集的大量文化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文化遗产的结晶。为了充分运用和发挥古代文献典籍的作用,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类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乏宏篇大著的类书。《中华大典》就是继以博稽众籍,标其苦粹的《是览》、《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  相似文献   

13.
《文苑英华》是中国古籍中四大千卷书之一。本文介绍了《文苑英华》的版本概况,并揭示该书用福建官府公文纸托裱书皮的最新发现与文献学界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4.
1995年秋季,中国嘉得拍卖公司为拍卖一册宋版《文苑英华》,事先做了大量竞卖宣传。结果此书以120万元人民币的竞价,被马来西亚人买走。为此,引起很多文化人遗憾。在其拍卖前后,许多人大谈《文苑英华》,乃至于撰文评介《文苑英华》,一时成了文化、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其中有些说法,文章中有些提法,并不完全准确,乃至于完全不准确,所以有必要全面谈谈《文苑英华》,供关心此事者借镜。一、《文苑英华》的编纂公元960年元旦,五代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领兵北征。军至陈桥驿,赵匡胤依仗手中的军权导演政  相似文献   

15.
清乾隆间邵晋涵等辑《旧五代史》,以《永乐大典》为主,参取《册府元龟》等书,编录为一百五十卷,大致得原书十之七八。清人辑佚书逾千种,就编纂的学术质量来说,自当以此书为冠。当然,亦并非无可议之处。如《大典》披检多有遗漏;《大典》引及者始为立传,未充分利用《册府》;《大典》、《册府》以外典籍引及《旧史》者,尚多漏辑。凡此之类,前人已多有言及者。中华书局校点本仅就清辑本整理,未作新的辑补。陈  相似文献   

16.
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所辑文献十分丰富,但收录过杂,讹误众多。南宋彭叔夏、周必大等人重作校订,并将校订成果整理成《文苑英华辨证》一书。该书将校勘《文苑英华》时所发现的数以千计的脱漏舛误及体例上的一些缺陷,归纳为用字、事误、人名、官爵等二十类。这部书内容详实、体例严谨、考证精良,不仅纠正了缡纂《文苑英华》时所产生的错误,而且在体例上开创了“校倒”的先河,继承和发扬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优良传统,无愧为“校雠之楷模”。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喜爱读书,推崇太宗以文治国的思想,景德二年(1005)九月诏王钦若、杨亿等人编修《册府元龟》。在他为《册府元龟》亲自撰写的序中明确表达了自己诏修此书的原因和指导思想:“朕通遵先志,肇振斯文,载命群儒,共司缀辑。粤自正统,至于闰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论议,多士名行,靡不具载,用存典刑。”  相似文献   

18.
杨胜朋  丁福林 《兰台世界》2012,(36):105-106
以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百官志》,得陋见数则。  相似文献   

19.
高明 《图书馆杂志》2005,24(5):76-78
王穉登所辑《虎苑》一度被认为亡佚,因此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陈继儒编辑《虎荟》直接利用的《虎苑》,在材料来源和编纂体例上有其独到之处。《太平广记》“虎八卷”和《太平御览》“虎二卷”与《虎苑》、《虎荟》在内容上有种前后相承的关系,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虎故事”至少有过北宋初年和晚明两个时期、四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1983,(4)
“开卷有益”,是一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意思是说,只要你常常打开书本读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开卷有益”是一句成语,原出自宋太宗赵匡义之口。据宋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所提《御览》,系指《太平御览》,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该书由宋太宗亲命大巨李昉等编篡,自太平兴国元年(977)开始,历时7年方完成,初名《太平总类》,或称《太平类编》。全书共一千卷,引书浩博,多至1690种。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两百余种,皆为当今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