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篆隶万象名义》是在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字书,其收字、释义基本保留了野王《玉篇》原貌。周祖谟先生曾以《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比勘《说文》,发现了《说文》中的不少问题;还有学者征引《名义》以校诂先秦曲籍,足证《名义》之弥足珍贵。然而今本《名义》俗字、讹字较多,音义讹舛亦时有发生,给《名义》的使用带来很大障碍。本文是在对《名义》的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分字头、注音、释义三个方面,以字讹、衍文、脱文、误拆、误合、误指、颠倒错乱等例别统摄《名义》中之讹舛近百条,以期对《名义》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考证出《中州集》中的若干史实错误和传写刊刻之误,引证确齿,足以纠正传本之误,对研究元好问和金代文学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淡元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书是高等教育教材,在校勘和注释等方面却存在文字之误、注释之误,参考《史记》、《王力古汉语字典》和《说文解字》等资料对其中误漏之处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4.
《论语》在历代传承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文字错讹现象,当代也不例外。新古典歌手黄子琦在其新歌《论语》中将"不患人之不己知"中的"己"唱为"已";李泽厚《论语今读》等书中将"人焉廋哉"误作"人焉庾哉"。由于现代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量,其错误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其进行了辨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辨析宋人王銍《默记》中所载关于《代滕甫辨谤乞郡状》为其父王萃代为滕氏所作.《陈情表》,是误印《苏轼文集》中之说并非事实,指出两文各自独立,苏文是修改王文而成,并且立意各有明显不同,从而纠正了前人记录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与《后汉书》李注均为名注,然亦有张冠李戴、倒误、以引文之注语当为引文、以引者所引当为原文、据本文改引文及误合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者评介陶敏先生新近出版的《全唐诗人名考证》一书,认为该书广泛占有史料,穷究史源,缜密细致地考证出《全唐诗》中大量未知人名,并纠正了书中许多人名、官名、地名等错误,以及前人和今人对《全唐诗》中人名的许多误考,是研究《全唐诗》成就最突出、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8.
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危太朴衣锦还乡》在《曲录》中被误题为《危太朴后庭花》,错误来源于《啸馀谱》。《啸馀谱》之错,在于该书混淆并误刻了"影写洪武间刻本"《太和正音谱》中"古今无名氏杂剧一百一十本"前后相邻两个剧目名称。《危太朴衣锦还乡》的主题,是时人借以暴露、讽刺、批判危素,以达到宣扬"忠君"思想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贵州通志》是明代贵州仅存的七本方志之一,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为宇内唯一,其点校本《贵州通志·万历志》中有不少错误,以"铜仁府"为例,短短11页文字,就有200余处错误。点校本之误主要有错字,增字,脱字,异体字、繁体字未改,底本之误应校未校及标点错误等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非情节性、片断性和多义性等显著特点,因而不同典籍中的神话材料可相互补正之处甚多。作为我国上古神话材料总汇的《山海经》,其中有诸多的神话材料可补楚辞神话之缺、释楚辞神话之义,甚至可以之探究楚辞神话之原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来釐清《楚辞.天问》诸多问题的解答,纠正前人对楚辞的种种错误解释,从而促进对楚辞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是陈垣先生将佛教史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从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它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考证史实、勾稽史料、考镜源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在学术定位、学术批评、人物评价、探讨学术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以及通过对佛教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体现的突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进行价值诠释,可以在对中国佛教典籍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典籍的历史“纪年”和佛教僧人评价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和道德文化传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的赞扬,体现了陈垣先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条件下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3.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垣《校勘学释例》对古籍校勘规律、方法进行了详细而集中的总结,较全面地汇结出沈刻《元典章》的误文并分析了误例,概括出校《元典章》的方法——校法四例;书中对不校例、不同例也做了分析。此外,该书简体横排标点的实践,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古籍整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屈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他以历史传记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屈原的家世、生平,建构了屈原生存其间的历史语境,为研究屈原的思想、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魏源思想进行剖析和解读,阐述了魏源人本思想触及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魏源人文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理念,魏源西学思想意蕴着可持续性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对魏源及其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语说》是苏轼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但一直以来因为散佚使得世人难以窥见其面目。现在有幸通过近人辑佚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论语说》的基本面貌。它明确融佛、道于儒,阐释一些儒学概念;解说中辨析烛微,不为尊者讳;用学者兼文人的眼光审视《论语》,校正了许多错误,拉近了经典与现实的距离,为经典的阐释方式带来许多新奇。这自有其学术史上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代佛教与史学之间彼此互有影响。佛教充实了历史撰述的内容。影响了史家的思想,尤其在历史笔记中有丰富的反映。传统史学也影响了佛教史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晚年偏爱佛学,在史学研究中大量使用佛学话语来解读历史和史学,倡导史学界重视佛教和佛学,故其晚期史学思想也深受佛学理念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动力、因果律的理解及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明显的佛学取向。佛学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历史发展主体性因素和精神作用,塑造了其晚期史学的基本风貌,并使其得以融汇佛、史,以佛家的胸怀践行史家的天职。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藏传佛教来源的时候,有些论者只强调印度佛教的引进之功,而忽视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从藏传佛教的形成渠道、发展环境及教义内容等方面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藏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历史联系性,是藏传佛教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加强团结、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