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日报创刊已经60周年了.在我21岁那年,准确地说是1949年5月10日,我在富阳看到新创刊的浙江日报.从那一天起,我的命运就和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
吕芃 《青年记者》2008,(10):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3.
初恋档案     
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两年了,我的初恋情怀也点点滴滴地在我面前流逝七百余天了.  相似文献   

4.
光阴荏苒,36年过去了,我看着同总理合影的珍贵照片,不禁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1964年6月6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风和日丽,在美丽的西子湖"三潭印月",我荣幸地参加了欢迎也门总统萨拉特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编<共和国期刊六十年>之前,我知晓<文明>,零散地翻阅过.编那本书的过程中,我访谈了娄晓琪社长,更多地读了<文明>,尔后坚定地以其创刊年编入书中.因为<文明>是共和国期刊的一个代表性、象征性符号:入世元年,中国期刊向世界刊坛靠近.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与塔利班面对面>.这本书比较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阿富汗和塔利班,也是对我在阿富汗一年半工作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祝福祖国     
五千年文化厚重的词汇,我只挑一个,在你六十华诞的时候,向你问好! 诗的国度,我无法简单地把对你的感情抒发.六十年,我清理记忆的磁盘,回忆的通道潮涌无限感激.  相似文献   

8.
兰台情     
走进档案局、馆已经15年了.这15年,从青年到中年.我把生命中的黄金季节,人生旅途中宝贵的时光,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档案事业.回首走过的路,我深感与档案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0.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汝阳县第一职高不久,仍然从同行那里见到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爱好新闻写作但初学不摸门路的我立刻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特别实用.此后我连续7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为了便于查阅,我又把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戏弄     
林希 《出版参考》2005,(29):41-42
1966年的春天,工厂保卫科通知我到保卫科去一趟. 检察院王处长像是审问案件一样地向我问着我和胡风、阿垅的关系,又问了我本人"参与"胡风事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13.
心的归宿     
1998年,我郑重地向支行机关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当即决定接纳我为入党积极分子.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断.  相似文献   

14.
记得1992年春节前夕,我出差来到上海.办完公事之后,按说应该轻松愉快地浏览一下大都市节前的繁荣景象,然后赶紧返回.但此时我也不想错过时机,决心观察一下有没有我可以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弹指间,在媒体里已经呆了8年.这8年,几乎年年都要总结,自我批评或表扬.在这寒风呼啸的冬夜,当我试图再次自我总结时,有些人和事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这些人与事,正是这一年需要铭记和反思的. 复杂的眼泪 汶川地震一周年未到,大批记者就早早涌向那片伤心之地,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俞平伯在论诗、论文中,先后都提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看到“我”的经验,“我”的见解,“我”的学识,“我”的评价.“无我”,则不囿于我,超出小我,客观地记叙,公正地评论,对社会自觉地充当公仆的良知.一本书能做到既有我又无我并非易事.近读潘堂林的《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发现作者在“有我”与“无我”之间独辟蹊径,闪现不少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相比我的2009年的一地鸡毛,和2010年的人生十字路口将错就错的选择,2011年于我,是一个平凡正常的一年. 当然,从不平常的悬崖边,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回归正常而平凡,这中间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心力才能做得到啊.我做到了.虽然头发也因此更加斑白. 2011年,我架起了需要的桥,下定了韧性的锚,并把游丝抛了出去,虽然,还尚未抓住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1971年9月12日回到家,我吃了安眠药就休息了. 可躺下不久,3点多钟,电话突然响起来,是周总理通知我立即到人民大会堂.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就去了.  相似文献   

19.
今生无悔     
我执著地热爱并一生忠于我从事了三十几年的新闻事业.但是,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如果“生命”真能安排我再活一次,那么坦诚地说,我将不会再一次选择这个职业.大凡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有过“再一次选择”的格言,可我却不.一些朋友羡慕我已取得高级记者职称并作了十多年社长、总编辑,以为我事业有成,对我的感慨他们不解其意,有人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我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实在是活得太累了,干这一行,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了两辈子!  相似文献   

20.
1945年的秋季我开始担任山东省胶东党报的通讯员,到现在,已经13年了.13年来,我对党报有了深厚的感情.党报上面没假事我开始看到党的报纸是在1943年.那时,我刚从大连回到乡下种田.从报纸中,我很痛快地看到了八路军打鬼子、拔踞点、毁炮楼的消息,和民兵开展火枪战、地雷战、麻雀战的情况.但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有时也怀疑某些消息是不是真实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