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之一,格式众多,“为……所…”式是其代表句式。本文以《史记》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探求“为……所…”式在该时期的结构特点,以及“为”、“所”的词性,并对该式的演变与发展情况做了粗略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too…to…”句式一般表示“太…以致不能”的意思,用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如: 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to read; He walked too fast for us to catch. “so…that…”句式一般表示“如此…以致;如此…使得…”的意思。如: The statement was so clear that it couldn’t be misunderstood. I got up so early that I was in time for the train. 一般说来,too…to…句式常可转换为so…that…not…”句式,反之亦然。如: The shirt was too dirty for my brother to wear. The shirt was So dirty that my brother wouldn’t wear it . The boy was so frightened that he couldn’t say a word. The boy was too frightened to say a Word.  相似文献   

4.
[提示]所谓“文言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的句式跟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有明显不同的句式。主要有:(1)判断句式。其基本形式是:“……者,……也”,也可不用“者”,或不用“也”,或“者”、“也”都不用。副词“乃”、“则”、“皆”、“即”,动词“为”等也可表判断。(2)被动句式。它除了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被”表示被动外,还有几种表示被动的形式,如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加“见”;既用“于”,又用“见”;用“爱……于”;用“为……所”等。(3)倒装句式。它表现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结构后  相似文献   

5.
《祖堂集》是唐五代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还(有)…也无”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疑问句式,这个句式已有许多专家讨论过,但没有人将它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联系起来考察,而闽南方言的定型大约也在唐五代时期,笔者认为这两个句式在结构形式与语法意义上有着系列的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语料的分析对比,提出唐五代时期“还(有)…也无”的句式应当是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的前身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除了大家所公认的带有一定的标志(如“见”“于”“被”“为”“为……所”“受……于”等)的被动句式以外,象“兵挫地削”“蜀山兀”这样并不具有表被动的结构形式而和主动句式一样的“概念上的被动”(或称“意念上的被动”),其句中的动词就是被动用法。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两个句子: ①越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上面两个句子“拜为上卿”字面上是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中古前期汉语被动句在结构和使用方面的特点。其中,“为”字式和“被”字式结构最为复杂,“为”字式、“见”字式、“为…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谓语动词后都出现了宾语和补语,“为…之所…”式谓语动词几乎全部是双音节的,“为…所…”式和“被”字式使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般就是指被动句式。被动句式有一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三个典型的句式:"见……于"式、"为……所"式和"被+施(施事)+动"式。  相似文献   

10.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12.
“…比…多(少)…”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同学们在理解它时,往往不能把握要点而分析不透、理解有误,现给同学们介绍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的“者”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之一,在文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分清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现将“者”字结构的几种句式介绍如下。一、“名词 者”字句式。相当于“……的(人)”,它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1.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译文)北山下有一个叫愚公的人。2.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译文)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答应。  相似文献   

14.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15.
文言词句知识的灌输赖以文言课文的教学,而在文言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又总希望所讲的词句知识能够相对地集中,最好每教一篇课文就能解决一两个知识专题。于实践中察知:“扎根串联”一法尚为可取。“扎根”,即为立足一篇,攻其一点。《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诸多被动句,或为“‘见’+动词”式,或为“‘为’+动词”式,或为“‘被’+动词”式,或为“动词+‘于’”式,或为“‘为……所’+动词’式,或则什么表被动的词语都不用。一篇课文之中,被动句式如此之多,是集中进行文言句法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抓住  相似文献   

16.
“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日趋流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有些同学写文章不会变换句式,每句话开头一个字往往是“我”或“他”,末尾一个字总喜欢用“了”,读起来显得十分呆板、单调。其实,汉语中有多种句式供我们选择。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写文章或说话,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变换句式,以便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按陈述对象分有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一个句子里,如果既有主动者,又有被动者,那么,可以用主动句式来表达,以主动者为陈述对象,如“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透湿”;也可以用被动句式来表达,以被动者为陈述对象,如“战士们被…  相似文献   

18.
〔考点提示〕句式,通常指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与书面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选用句式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服务的。仿用句式即仿照例句造新句,实质是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仿用修辞格为主,一是以仿用句式或语气为主。常要求句式一致,即“形”似;内容吻合,即“神”似。变换句式是“同义句”的…  相似文献   

19.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20.
高三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句式”中,介绍了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四种:①用“于”表示被动;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④用“被”表示被动。这些都是有标志的被动句,或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