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书育人》2012,(15):31
教授上课,老师施教,理应是本义,却成为白纸黑字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12,(24):9-10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校应该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本科教学不受重视、少数教授不上本科生讲台问题,中南大学自2012年以来推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全方位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经过三年的实施,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到98.3%,教师的责任心得到强化,学生广泛受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质量意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升质量是每所高等学校在未来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  相似文献   

5.
张北坪 《教育》2013,(23):41
追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战线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切实把握好"教师、教程、教材"这三个维度。向教师要教育质量作为育人主体,高校教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性力量。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灵魂。现代教育在本质  相似文献   

6.
浅析"教授不教"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乐 《文教资料》2008,(31):163-164
大学教授承担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教授专注科研而不给或少给本科生授课,不但违背师德,而且有损学生利益,造成本科教学质量滑坡,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不良影响.让教授重返讲台是个系统工程,其根本离不开提高认识、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三个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谈尊师重教     
前不久,我在某报上看到一则信息,说调查表前最受欢迎的职业里大学教授列排行榜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可冷静一想,不对劲呀,干吗个体户职业不分为亿元个体户百万元个体户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偏偏要把大学教授单列出去呢?调查的设计者还说“这是因为大学教授有学识、地位、有稳定的较高收入”,恐怕后二个优点才点明了问题的要害。只要是教师,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导师,大概都是要学识的,可偏偏教授才有地位,才最受欢迎,因为有稳定的高收入——其  相似文献   

8.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前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二作的开展,确立了高校注重教师、注重教学、注重质量的导向,促进了一大批教授走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名师的言传身教;促进了高校重视教学工作,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促进了高校师资队伍建没,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9.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创新和公平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强国际竞争,印度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及质量评估和认证等方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了"具有卓越潜力的大学"、教师进修和本科生职业性课程等计划。在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印度又提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增长的思想来引导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四、科研探路,有了责任感科研的目的不用说,研究更好地解决教书育人的问题。科研的魅力首先是成就他人。起初以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其实一线教师搞教学科研是一种责任。好比种地,农民最有发言权。教师站讲台,教室是他们的责任田、试验田,教师的探索是真实的,原生态,最有讲话之权,"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这本书教完,而是怎样教得更好,用现在的理念说是怎么样使课堂更高效,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师生更幸福。"教改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上,课上究竟怎样教,如何学,要靠老师不断研究,去实践。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11.
刘义 《成才之路》2012,(15):99-I0019
教授上课,老师施教,理应是本义,却成为白纸黑字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折射出了尴尬的现实,也着实促人深思。应当清楚地看到,让教授回到课堂,是“教授”这一职称的应有之义,更是对“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回归。,但现实是,“教授不上课”却在国内一些高校中成为“惯例”:一些高校高楼越盖越漂亮,知名教授学、者身影难觅。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某些现状:学前教育小学化、基础教育应试化、高等教育松懈化。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磨灭了儿童的童真与欢乐,应试化的基础教育磨蚀了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松懈化的高等教育消解了高等教育应有质量和人才水平。一些社会视角:家长"烧钱"为孩子报培训班,旨在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紧张,不少教师离岗离职。"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学生评教时师生"互不为难",教师开启"自我保护",学生百分之百的毕业率,百分之九十九的就业率,实则虚度年华。教育部门虽然年年要求基础教育"减负",但是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霸道的名校充斥着社会;"你好我好"的高等教育给学生"减负"了,教育部部长在2018年"成都会议"上却提出要"增负"。有专家学者疾呼:只有分数,中国的教育没有未来!若教育后劲不足,教育创新乏力,国家发展战略的续航力则不强。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才能回归教育的本位?出现三种典型教育问题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匡正这三种典型教育问题?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教育发展若干热点问题审思"的讨论,邀请高校、中小学的部分教授、专家和学者,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流并精选其中8篇稿件刊发出来,以飨学界同仁和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4.
为年幼儿童设计的课程——一种具有内聚力的综合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时间安排越来越紧凑的课程 随着课程内容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如课程内容中要增加技术、知识、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增强儿童抵制毒品的意识等内容)以及教师必须对每门学科的特定教学目的、标准负责,在教授综合课程时教师越来越感到难以把每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给予充足的安排。较普遍的观点是:必须把每样知识都加进课程中,使课程包罗万象,这样做虽然容易导致肤浅、不求甚解,但毕竟教(哪怕只教皮毛)总比一点不教好。  相似文献   

15.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语文的同时,要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课外,引向其它学科,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学习意识,即"泛学"。同时,教师教课本中的范文,却要力求其"精":所教内容要精、教学步骤要精、采用方法要精。要把"精教"作为一种教学标准去衡量,把"精教"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  相似文献   

16.
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和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要把注意力聚焦到学校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上课(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上课,不一定在教室里)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活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活动在课堂上。因此,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每一个学生教懂教会,那  相似文献   

17.
本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把"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论坛主题,意义重大.这是在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对开放大学建设的走向与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理性而客观的,或者说,既是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呼唤,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201 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随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 (简称"2011计划").  相似文献   

18.
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改革"以来,美国高校的成本越来越多地要由学生及其家庭而不是政府分担,使得人们愈益关注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因此,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倍受社会公众的关注。院校研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高校能够对外部的报告、认证、项目审批,以及内部项目评议和专项研究等方面的社会问责做出说明,同时也在学生学习评估、教师行为分析以及学籍管理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玉兰 《教育》2011,(8):43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说到大学教育,梅贻琦老先生的这句话常常被人提起。然而,我国高校大楼越盖越漂亮的同时,讲台上大师的身影却越来越"难追"。项目、开会、出书、论坛、国际交流……越是著名教授,在讲台上越难寻觅,已经成为当前大学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现象。三尺讲台,耕耘天下,却为何留不住教授们的心?  相似文献   

20.
王传涛 《教育》2012,(14):5
近日,有学者建言如何追求理想大学。首先要给大学教授建立底线,教授不能跟学生抢女朋友,不能辱骂学生。其次,不能量化考核教师学术,作品求精不求多。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教授摆脱"不教不授"恶名与"叫兽"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