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宇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是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艺概》里说 :“文有以不言者。”可见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 ,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 ,是曲言 ,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句中无其辞 ,句外有其意”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处 ,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 ,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一、在标点处设疑“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笔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 :“…  相似文献   

3.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文有以不言者。"不言,是意在言外。教材中"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标点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笑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标点处设疑,可以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校教育中“一人讲众人听”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偏颇。人类的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学生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因此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不言之教的提出缘于对不可说的深刻认识。不言之教并不意味着不教,不可言教也不等于不可学。提倡不言之教以及如何实施不言之教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树林 《河北教育》2005,(21):35-35
一、在语言积累中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的途径是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不断增强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感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奥妙。其次是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精句、名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逐渐增强,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词的领字     
领字多用于慢词,单字领句比二三字领句用得普遍。本文中我们就以单字领句为例,讨论领字在词中的用法。一字领二句的在词中最常见,如果这两句都是四字句,最好用对句。一字领三句的,这三句中最好有两句是对句。一字至多可领四句,这四句必须是两个对句,或四个排句。不过这种句法在词中不多见,一般只用于“沁园春”和“风流子”二调。  相似文献   

10.
曲风亮 《山东教育》2008,(11):11-13
享有“嗜墨才俊”美誉的著名手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这样形容他:“气若幽兰,儒将风范。”原武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箱这样描绘他:“韩潮苏海竞风流,涛急浪险不言愁;忠心为国育桃李,诚善仁义多福寿。”熟知他的人这样评价他:“文质彬彬但精明干练,气定神闲却雷厉风行。”  相似文献   

11.
until作介词用时有两种用法:(1)若句中谓语为延续性动词,则用肯定句式,其意为“直到……为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学语文的规律。一方面,语文教学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不够,其结果是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字、词、句、篇,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却不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听话不得要领,说话、作文语无伦次,读书不解其意,即把语文学“死”了。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即使课余时间很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很少喜欢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宋代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是啊,句中有耐人咀嚼的余味,篇中有令人深思的余意,这才是诗言运用中的上品。如“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诗中着“不知”二字,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尽显风流。这“不知”得多撩人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春眠不觉晓”。其意是指每到春天,人常感到困倦、疲乏,一觉睡去不易醒来,即所谓的“春困”。春天原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人为什么反而会困倦思睡呢?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营造氛围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营造出创造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1.“延期评判”。“延期评判”是美国创造力教学专家帕内斯提出来的,其主要精神是“有意地隔离对观念产品的批评”,即当学生全力以赴“生产观念”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暂停对“观念产品”的评判,以便给学生的想象力腾出“场地”。课堂中,对待学生,应大力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自己,恰恰相反,常常要做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知而不言,意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去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16.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17.
一、思想上变“为考而教”为“考、教、学的统一”,发挥育人功能。 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中有道修改病句的题目。这道题有四句,前三句每句都有一处错误,第四句有两处错误。考试结果,多数学生在第四句中也只改一处错误,被扣掉1分。考后质量分析,教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18.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均是写别情的千古名句。二句皆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其妙处就在于诗句只不过是就眼前的景物略施点染,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读到“典型”处,仿照写。一篇课文有很多段,但不是每一段都适合借以进行“写”的训练,这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选出那些构段方式有典型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第一句总起,讲的是鱼成群结队,第二句讲鱼的样子,每三句讲鱼多得数不清,第四句讲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这四句话的逻辑关系及连接顺序。分析此段话后,我要学生以“今天出奇的热”开头写一段话。学生较好掌握了“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读到“空白”处,补充写。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视野中的中学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如 :语音、词汇、修辞等内容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知识 ,却很少注意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去对比我国与外语国家的文化差异。结果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发现尽管某个句子、段落和篇章中没有生词 ,句子结构清晰 ,学生读了后仍不知其意。如NMET98高考题完形填空中的一句“Heistheappleofhismother'seye”。学生读后难解其意 ,理解为“他是他母亲眼中的苹果。”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他是他母亲最珍爱的”相差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