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负面报道",无论是在读者受众中间,还是在传媒业界之内,都是一个时常会被提及的词汇。负面报道,因其"负面"色彩常常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形成社会化传播,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慎重、认真地做好负面报道,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摒弃"负面报道"的媒体不是一个好的媒体,更不是一个全面深入地做新闻的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石是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有正面的,也  相似文献   

2.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妖魔化报道损害了客观真实综观当前有关媒体特别都市类媒体,负面人物几乎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报道对象。这些报道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丑恶  相似文献   

4.
"明星"一词来源于英文的"star",含义比较广泛,媒体在做明星报道时,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娱乐圈的名人上,因此,将此类以明星为报道目的的新闻称为"明星新闻".近些年来,媒体虽然对"明星"大肆吹捧,但是,也常常为受众做出"明星"是"不高贵的名人"的隐含判断.明星的负面社会评价的形成与媒体对娱乐圈的黑暗现象、腐朽生活方式的报道和渲染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5.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1,(7):7
落实"三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吴恒权在2011年第5期《新闻战线》中撰文认为,"三善"的提出,就是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各方的领导干部要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各类主流媒体,都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管媒体的原则必须牢牢坚持。党管媒体,也有一个怎么管的问题。媒体上报道了某些人自认为对自己"不利"的所谓负面消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报道,常常就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封杀,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管"。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善待媒体,不是让人去收买媒体的某些职业道德欠缺的从业人员,搞庸俗  相似文献   

6.
正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实践证明:社会现象含有"负面"信息,但取材于"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并非必然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报道是传媒的理性行为,蕴含着正确的是非曲直和道德价值的判断,记者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报道事实,传递新闻信息,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事实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  相似文献   

7.
周瑞 《今传媒》2011,(9):55-56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失去信心。比如:某一个城市大量出现刑事案件的报道,受众就会对这个段时间段的城市安全产生怀疑。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作为党报新闻人,要把握好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度,要发掘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细节,引导正面情感,调动广大受众的正面阅读情绪。  相似文献   

8.
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入手,探讨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分析报道给受众心理造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提出规避或减轻媒体报道给受众的负面心理刺激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在多元化媒体并重的今天,受众习惯于各类娱乐、新闻、时事等形式。甚至一些受众热衷于"八卦",并形成趋势。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且行且珍惜",或某一线影歌星结婚、离婚,在微信上点击率超高,也就有一些媒体迎合而上。但笔者做了二十多年的地市级党报记者,却略有不同的感觉。笔者认为,受众希望主流媒体能对某些报道做深层次的分析,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获得深层次的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叙述表象。无论是对国际、国内  相似文献   

10.
陈亮  王永 《新闻爱好者》2012,(23):18-19
腾讯网2010年关于富二代的新闻,大部分是负面报道,凸显的是富二代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奢侈、在情感方面的玩弄心理以及自大骄纵的性格。媒体选材的报道取向体现了受众的需求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化进程,而其报道的导向也将影响受众对富二代这一社会群体的客观认识。媒介应当对其创造的拟态环境负责,对报道的选择进行均衡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新论速览     
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  相似文献   

12.
郑越 《新闻知识》2007,(6):65-66
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与中国媒体的人物报道相比,美国媒体对人物报道并没有正面或负面人物的明确划分,而是偏重于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包含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2007年初美国头号新闻人物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贾名流,  相似文献   

13.
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和主持人的直播间提问两者互动进行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等特点备受广大受众的青睐,近两年被越来越多的新闻频率采用,尤其是广播媒体,大家普遍认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的愿望,而受众也从媒体的努力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舆论越来越倾向于大众。高校社交媒体作为高校学生自由开展口碑传播的重要的平台,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互动性。本文从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在个体、群体及媒体3个层面上的传播机制和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传播单元理论、自组织传播理论及口碑扩散理论出发研究高校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知情况。媒介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并不是对于国家真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跨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态度的影响而对于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进行对抗性解码,例如我国2011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所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所取得的效果就很差。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分析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及境外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所持负面态度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媒体在SARS事件前期报道中的集体失语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时、透明、全方位的报道,中国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进步之余,我们发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进入了比快、比多、比透明的阶段,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可以看到有关的报道铺天盖地随之而来.这样,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但大量重复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受众的恐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穹顶之下》雾霾报道为例,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给媒体更好地进行环境问题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在有效地践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也能够帮助受众清晰地认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媒体需要发挥积极性,了解受众的心理,并进行高质量的报道,从而对受众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兰强 《传媒》2013,(2):42-43
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它是媒体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是衡量媒体对受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及其传播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新闻界轰轰烈烈开展的"改文风、树新风"活动,其终极目标亦为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巩固在新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报道违反了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原则,导致党报的公信力有所下降.要巩固和提升党报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大力改进新闻报道,捍卫和提高党报公信力. 造成党报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少数记者道德滑坡,唯发稿、唯眼球是图,混淆视听,误导读者;二是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自身经营窘迫,以"新闻"挟"广告",你不投广告,就夸大你的缺点,编你的负面报道,搞虚假新闻;三是媒体商战中被他方利用,做了别人打击竞争对手的"枪手""棋子",搞有偿报道;四是初衷正确,但工作态度漂浮,采编作风不扎实,求证不深入,以至关键的数据甚至主体内容失实;五是在媒体多极化格局中,来不及做好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工作,却乐做"剪网"高手,直接下载网上内容为我所用.由于上述种种问题,读者自然对党报报道有了负面印象,进而对党报公信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9.
<正>一、媒体形象构成对媒体形象至少应有这些认识:不同的受众群体是有不同的认识和喜好倾向的,所以媒体形象在不同受众群体中会有不同的反映。媒体形象是媒体长期以来流露给受众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是自然的流露,也可以是刻意的塑造。受众对媒体形象的确认可能是系统的、长期的,也可以是片面的、短暂的、零散的,不管是哪一种,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媒体给与受众的媒体形象。稳定的媒体形象不是  相似文献   

20.
秦洁 《传媒观察》2006,(5):24-25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了争夺受众眼球,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媒体开始追逐负面报道以吸引受众,正面报道逐渐被边缘化。去年开始,局面得到了扭转,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又一次被提了上来。本对这种正面报道边缘化、新闻负面化的现象进行了反思,结合《扬子晚报》正面报道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改进正面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