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它的变化情况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后者又有相向运动(称为相遇问题)和同向运动(称为追及问题)等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之分。有些行程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与解答。现介绍以下几种解法,供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环状型行程问题通常是两个物体绕封闭路径作匀速运动.在行程问题中,与环形有关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直线型行程问题的方法类似.需要注意的是,当两人同地背向运动时,从第一次相遇到下次相遇共行一个全程;当两人同地同向运动时,甲追上乙,甲比乙多行一个全程.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第七册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防止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编者在练习三十三中设计了一些稍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页例3。 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达部分开始,将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导学思路】1 单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与反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因运动速度、方向、起始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而使原本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复杂化。然而 ,它们间的本质关系却是一致的。据此 ,只要运用动画或学具、教具的操作演示 ,或加强看图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速度、起始地点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及它们与结果的关系 ,就可实现学习的创新和高效。2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  相似文献   

6.
“相遇问题”是研究行程问题中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情况,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1)这类题目涉及的概念较多,如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等,并且学生也比较生疏;(2)学生对“速度和”的概念较难理解;(3)相遇问题有其结构特点和解题规律,学生必须形成特定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准备性练习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显然,这是单一物体运动中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发展.在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应进行行程问题中三量关系的基本训练,为学习“相遇问题”作好铺垫.1.学校长方形操场的长是60米,宽40米.小明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习中.行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题目中纷繁的条件、变化多样的运动状态……这些表象妨碍了学生对行程问题本质的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运动的状态中。如何才能使学生透过这些运动表象的迷惑而轻松挖掘出行程问题的本质含义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种解题方案——“化动为静”。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先假定一种正在运动状态下的物体静止不动.让学生通过对另一种物体的单一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直观示意图中确定出运动路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解答题目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运动问题中,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可以取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即“动”参照物.会使问题的解答过程大大简化.设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为V甲、V乙,在追及或相会中两个物体(车)最初相距为s,在超车与会车中两个物体(车)本身长度为l甲、l乙,其关系如下下表:  相似文献   

10.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及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讨论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运动学中的规律和公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11.
圆周运动的多解问题常涉及两个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其中一个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另一个物体做其他形式的运动.由于这两种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依据等时性建立等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相遇”问题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一般行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相遇”问题应用题需要考虑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时间和结果等因素,因而“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一般行程问题应用题复杂,加之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水平比较低,故“相遇”问题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教学这一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采用“创设情境、加强感知、引导观察、归纳总结”的导学方式,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行程问题是令很多小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行程问题的特点,并讲解了该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阐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笔者结合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例子,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相对关系作为切入点,探析问题的本质,讲述解题思路和技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表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白行程问题的关键因素,即物体运动的路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相对关系,加强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行程问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v相对=0指两个运动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往往是运动问题的临界状态. 1.当v相对=0时,运动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最高点是与参照物有关的一个特殊位置.设物体甲的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则当物体甲相对于物体乙的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时,甲相对于乙到达最高点.  相似文献   

15.
由几个同时运动的物体组合而成的行程问题,用常规方法去求解,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如果从物理学的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审视,把其中某个运动的物体看作是静止的,利用相对速度去求解却十分简捷.  相似文献   

16.
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两运动物体的追赶问题,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较多,教学刊物上也有刊登,如“图象法”等.学生初接触时,感到较为棘手的原因在于这类问题中有两个研究对象.我们若能使其研究对象变为一个,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常所遇的追赶问题是已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问两物体能否相遇,何时能相遇,何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等,具有相对性.教学时不妨用相对性原理,变二为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参加了江西省“和美课堂”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行走中的数学问题”一课,又一次欣赏到吴老师简约朴实的教学风采.在本真的对话交流中,让学生自主理解两个物体运动时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构建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用这种模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现撷取几个片段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18.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股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对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若选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就能转化为一个物体运动的问题,故能简化解题过程.选运动物体为参照物时,把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等反方向地加到研究对象上即可.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两个物体甚至多个物体交替“碰撞”问题,由于碰撞的多发性,一般说来,这类问题中物体运动情况都较为复杂,有的甚至还具有运动形式多变性的特点,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