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语文有两种,一种是体现为个人能力的素质语文,一种是没有用处的应试语文……”这话不错,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这两种语文。于是也就有了两种语文教育——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我们可称之为应用的语文教育;以培养应试能力为目的的,我们可称之为应试的语文教育。比较其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础上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了《内蒙古教育》2005年7期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一文。此文针对《内蒙古教》2005年3期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而作。文中反驳了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两种学说,最后得出,语文教育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周燕 《内蒙古教育》2005,(10):34-35
2005年《内蒙古教育》第3期上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与第7期上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5.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该文从两方面论述了它的表现:一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直接继承,如集中识字的识字教学,熟读、精思、博览的阅读教学,多写多改、讲“放收”求“脱变”的写作教学,充满改革理念和时代生活气息的《语文标准》的课程目标,就渗透着这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二是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借鉴,从而确立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课程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它也没有抛弃传统,如“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中的实践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延伸,重应试能力、轻实际水平,导致不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快乐语文活动”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月号发表了韩军同志的文章《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八大关系》(以下称韩文),本人对其中的有些观点是同意的,也有许多不敢苟同。近期读了一些争鸣性的不同观点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也想谈谈几个关系,与韩军同志等商榷。一、关于“学语言”与“学文学”。前一段有一种很大的思潮,带有“文学至上”的味道,好像“文学”即“语文”的一切,在宣扬加强文学性的同时,“漠视”“淡化”甚至“否定”学习语言,本人认为这是走向了极端。韩文基本观点是在指责“百年语文教育偏了语言”,而主张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从97年11月份开始,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进行的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至今整好两年了。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本世纪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我想表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怀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一完全是个人的、谁也不代表。世纪末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恰好走过了百年历程,我以此深思献给它。  相似文献   

9.
我是语文教育的外行,从来没涉足过这个领域。我在复旦大学讲授《哲学》这门课程,讲哲学难免是用语言来讲的,也有许多的体会。其中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应试的压力,我们能不能达到一个超越应试的境界,自如地去应试。但我想,在我们现在还没有取消高考指挥棒的情况下,把中学的语文教育区别于它本来的意思和作用,这是一个大难题,恐怕还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拜读了徐群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0年7、8合刊)上的《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一文。身处语文“江湖”,我能体会到徐老师所提及的高三语文教师的心痛:高水平习作不是好的“应试作文”、教师棱角在教学中被磨蚀等等。碰巧,我今年也带高三,可我想说:一想到语文,我就感到幸福。因为,这一学年,我们一直带领学生追求语文学习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理论探索、历史研究、教材建设,这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他的语文教育性质观,又是理论探索的核心。在近年开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顾先生针对讨论所围绕的本质问题(即语文教育的性质观),发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改革思路》等论著,阐述了许多真知灼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之所以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同的意见,主要“在于对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对解决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途径有不同的看法”。为此,他认为,由《北京文学》杂志引发的“语文教育的讨论,无论如何是必要的,积极的”。同时,他…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目前语文界同仁正在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著、以“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为此,本刊开辟了这一栏目,力求对“三老”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做一些阐释。1980年,吕叔湘先生为即将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序。吕老开宗明义:“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可见,吕老把“语文是工具”看作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支…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 (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 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14.
古代学校教育,是文史哲一揽子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古文教育。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教学专论、被梁启超誉为“专标诲人之术”的《学记》,以其一千二百余字的篇幅,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世纪之末,语文教育备受责难之秋,客观地研究一下《学记》以资借鉴,不无裨益。  一、文道合一、德智结合的语文教育观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的,争论了已近20年,现在似有定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文道合一”的语文教育观也被大…  相似文献   

15.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与“课文”并列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修订的《大纲》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笔者结合平时在高年级学生中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谈几点做法与想法。   一、课内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语文…  相似文献   

16.
赵谦翔有《解悟“人”字》一诗表明了他对“人”的理解:“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370页)关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赵谦翔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  相似文献   

17.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1977年又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请,写了一首论语文教育的诗,里边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叶老又把这个道理归纳为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教是为了不教”。论起来,这“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什么叫做教育?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一致意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填鸭式的教学法仍然占上风。我们不妨说,在教学问题上,可以有两种目的,适用两种方法,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越多越好。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各个范畴的现状做了简略分析。在课程标准影响下,语文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诵读与积累、传承民族文化、教学主体意识等方面。语文教育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新课程特色方面没有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书写水平降低与语文知识“淡化”;与应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作文教学方向出现偏差,想象取代了观察,空论取代了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异变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缺乏实施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语文教坛内外,舆论热烈。一方是社会舆论,批评语文教育没抓素质培养,“应试”泛滥,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人文素质跟不上时代,说是某些理工大学,拟开设“大语文课”以补后天之不足;另一方是教育战线的人士,析原因,说界限,讲原则,骂“应试”,献计献策。这当然是好事,至少可以醒醒头脑,看清教改方向。只是,在诸多问题面前,不是坦坦荡荡地正视,而是躲躲闪闪,有的甚而至于借故推脱。因而,直至现在,错误的作法似乎也没有“禁”,“应试”也没有止。有迹象表明:升学率的竞争,仍在或明或暗地进行,各种备考习题册,…  相似文献   

20.
陈玉茜 《广西教育》2005,(7B):13-13
朱贻渊在2004年第4期《首都师范大学》上撰文《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论述了长期以来,淡化传输、强化实践被视为改革语文教育的新思维。实践表明,强化实践并非要淡化传输。这种教育重心的平面调整存在着一个方法论误区,需要改变的不是知识传输本身,而是传输的方式方法。语言经验的传输过程包涵着一种被哲学解释学描述为“理解”、“对话”的内在结构,建构这一内在结构是语文教育解决传输与生成之悖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