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刑法典中的“应当”、“可以”、“明知”、“其他”等几个常用词语进行了学理解释,并提出了与以往这些词语解释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注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解释词语———从对“寒流、硕果、好歹、黑黝黝、家常便饭、媲美”等词的错误解释想到的□包世明解释词语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词有好几个意思,有的词有本义,还有比喻义或引申义。解释这些词时,一定要注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3.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4.
解释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本文从释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目的在于给改进词语教学提供一些反面教材,引出一些有益的教训。因为初步归纳了八个应当注意避免的问题,所以称为“解释词语‘八忌’”。一忌牵强附会有些词语本身富有政治思想性。在解释这些词语时,要把它们的政治思想内容准确地揭示出来。但是,这些政治思想内容必须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绝对不许外加上去。那种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例如:“狼心狗肺”一词,本来是“形容坏人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有一位教师却作了  相似文献   

5.
“党人”一词在《离骚》中共出现三次,王逸《楚辞章句》对三处的训释互相矛盾,后世的楚辞学者对此各执一端,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予以合理解释,从而有利于读者对《离骚》文本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6.
宋雨婷 《文教资料》2013,(35):23-25
屈原的《离骚》多用先秦古语、楚地方言.虽历代注解者较多,然各执己意,莫衷一是.本文运用训诂学方法,采用札记形式,参考各家注解,就《离骚》中的“初度”、“耿介”、“猖披”、“謇謇”、“陆离”、“灵琐”和“眩曜”七个词语,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对其词义作出新的训诂,以求疏通文义.望读者和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刘长军 《作文》2023,(40):21-22
<正>“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综合实践单元,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词语的积累与应用是最为关键的核心任务。现笔者将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探讨应如何开展语言学习与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个词语十分丰富的世界。如果在古今中外的“教学”世界里走一走,你可以触摸到各种词语,它们带着不同的温度,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彰显着不同的理念。这些词语往往来自日常用语,又超越日常生活,在理论观照下得以提升、“概念”化。概念化后的词语总是直掘礅学的本质,所以,认识教学,不妨去寻找、发现和解释这些词语。若此,你完全可以体验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12.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文中自注说     
词义的考释有多种方法,其中依据上下文意来考释词义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词语是要受到它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制约的,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运用这些词语的人——即作品的作者,为它们创造了一定的语言环境。由于作者是在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作者在行文中,常常会以各种方式对自己所使用的某些词语加以“解释”,这就为读者和训释者提供了正确理解这些词义内容的途径。由于这种“解释”是在作者的“文本”中出现的,可以说是由作者自己所作出的一种“注释”,因此,我…  相似文献   

14.
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能都遇到过,有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令人尴尬,比如“初恋”、“热恋”、“情欲”、“肉欲”等。这些词语,课本上有,许多课外读物里也不难找到。面对这类问题,许多教师总是感到左右为难,勉强解释,也不过似是而非。从教十余年来,这种现象我无一年没发现过。  相似文献   

15.
合同中经常出现“权利”“义务”“责任”这样的用语,这些词语在合同中如何解释,根据现行的理论观点及一些实际适用情况,笔者做以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偶尔看了几位教师的备课笔记,发现他们随意用一些不常见的难懂的词语;用一些文言词、专业词、方言词来给学生解释词语。例如,语文课本第七册中,有“盘缠”、“逝世”、“视死如归”等词语。有的老师把“盘缠”解释为“盘费”;“逝世”解释为“谢世”、“过辈”;“视死如归”解释为“大义凛然的样子”。“盘费”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句口头语,“谢世、过  相似文献   

17.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对屈原《离骚》命题,作进一步探讨。认为“离骚”的含义,既不是班固所说的“明己遭忧作辞”的“遭忧”,也不是王逸所说的“离别之愁”的“别愁”;既不是游国恩先生所说的“乐曲名称说”的“牢骚”,也不是龙海清、龙玉二同志所说的“苗族语言”的“要诉说”。在辨析诸家之说后,提出:“离骚”本是楚地方言,亦可称“骚离”。其意义,如司马迁所说,“离骚,犹离忧也。”“离忧”,就是忧伤、忧愁、忧痛,寓有楚语“连骚离”(即“亲痛”)的意思。故“离骚”,可释为“无限忧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引进小说叙事理论中的“对话”与“独白”概念,对《离骚》的抒情方式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评论,《离骚》中的“对话”并非巴赫金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独白性和抒情性的对话,它在《离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在《离骚 》的表层结构形式、深层的结构性关系(《离骚》中的矛盾冲突)以及其艺术效果(整体感、节奏感、戏剧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20.
谈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怎样解释词语呢?要准确解释词语,既要掌握解释的原则,又要掌握解释的方法.解释词语的原则(1)要观点正确在解释有关意识形态的词语时,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解释它.例如“苏维埃”一词,有人解释为“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是现在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解释,就不够准确.这个词比较恰切的解释,应该是“原为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把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所标榜的“苏维埃”区别开来.“伎俩”一词,有人解释为“随机应变的才能”.这样解释也犯了褒贬倒置的毛病.按照这个解释,阶级敌人进行破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