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敬亚同志在《崛起的诗群》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基础、方向和道路的问题。改革诗坛现状,当然是需要的。问题是:在什么基础上改革?沿着什么道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崛起”,如果离开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土地,就会颓落和失去生命力量;前进,如果认错了社会和时代的路标,就会走入死巷或歧途。做为一位年轻的诗歌研究者,徐敬亚同志的探索精神和改革愿望,还是值得称道的,他启示我们去思考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问题。但他在文章中表明的观点,所提出的主张,在总体上我们是并不同意的,愿意把我们的看法提出来,和徐敬亚同志商榷讨论。  相似文献   

2.
徐敬亚同志在《崛起的诗群》(以下简称《崛起》)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反理性”的文艺主张,并以此全面否定了“五四”以来,乃至我国解放后全部新诗创作的成就。“反理性”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思想,反的又是什么样的“理性”,诗歌创作如果遵循这一主张会走到哪里去?上述问题不可不讨论清楚。这对于诗歌创作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未来10年的诗歌美学孕育于“70后”新诗创作之中,“70后”诗群正在成为诗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最具冲击力的群落有“下半身”写作,“第三说”诗群。《汉诗年会10+1》诗群,以及活跃于各大网站的70后网络诗人群。其中,作为“第三说”主持人的康城,其诗歌创作更具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4.
谢家芝、秦子贤等老师:你们问:“为什么艾青同志的《黎明的通知》在句末不加标点符号?”我想说说个人的理解。一、诗坛,存在不同流派。艾青同志在《与青年诗人谈诗》里说,“产生流派总是由于共同赞成这样的主张或那样的主张而结合的结果,而这种主张可以是形式上的,或者内容上的”。自由诗,不用标点符号,就是艺术上的一种流派。这流派将其主张贯穿于艺术实践,其怍品便体现出某种独特的风格。早在本世纪初,法国的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奈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中,提出了取消标点符号的主张,想让诗句本身的音乐节奏来显示它的喜怒哀乐和抑扬顿挫。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同志,多次强调诗要“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他认为这才叫做“散文美”、“口语美”。请听《黎明的通知》的歌唱:  相似文献   

5.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七九年,北岛以《回答》一诗打破了诗坛尚未脱离简单化、口号化的沉寂局面,在给诗坛注入了新的诗歌美学价值的同时,也给诗坛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骚动。继北岛之后,很快地,一群年青诗人仿佛在一夜间,凭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愿望,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以他们独特的歌喉,吟诵出新奇、怪诞的独特的诗句。从此,“朦胧诗”三个字在诗坛日益膨胀。到今天,虽然“朦胧诗”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已经完成自己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随着诗潮的演变发展,中国新诗坛形成了以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任钩、杨骚等诗人以及臧克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与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双峰对峙的格局。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早在1919年,就在《曙光》上发表了《初冬京奉道上》一诗,第二年被选人《新青年》。1925年出版了诗集《重心》。三十年代,王统照遵循“五四”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先后创作出版了《这时代》①、《夜行集》②、《横吹集》③、《江南曲》④等诗集,成为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位比…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派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以九叶诗人在上海创办的两份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将中国的白话诗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为现代新诗三十年划上一个十分完满的句号,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史地位。这一诗歌流派既反对缺乏想像伟力而以浪漫为骨髓的浪漫主义诗风,也不满缺乏观察而以现实为糖衣的现实主义诗风,着力在理论和创作上探求新诗现代化的途径,对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诗风的泛滥起到有效的反拨作用,笔者无意去挖掘九叶诗派庞大而深刻的诗论和诗歌体系,而试图从它的创作视野人手,努力摸索“九叶”诗…  相似文献   

8.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10.
当今诗坛,诗群四起,新人迭出,诗的含义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嬗变。本文真实地勾画出自“朦胧诗”以来,诗歌创作浪浪相催的奇异景观,冷静地审视了新时期诗坛的全貌。作者认为:“新潮诗”(或“新诗潮”)是一个具有宽泛的涵盖性和丰富的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众多的诗歌创作流派在新时期的同步崛起。十年来,正是“朦胧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和“新生代”诗歌的相互推动,才众流汇聚,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巨大潮势。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朦胧诗”作出了历史评价;第二部分,评述了“复出”、“归来”诗人,“新边塞诗人”,“乡土派”诗人的创作,指出他们用新的技巧、新的风格写出的“现实主义”诗篇,理应在“新潮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生代”的诗歌创作,剖析了在其活跃而无序的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流向。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全国文学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汪国真成了文学青年心中“诗坛王子”。《汪国真抒情诗选》、《汪国真诗集》、《汪国真校园诗选》等诗书成了市面上最畅销的书,不仅小青年见此诗书爱不释手,就是许多中老年人也欲一睹为快。步入诗坛时间不长的汪国真写的诗为什么能在我国诗坛上刮起“飓风”,产生如此之大的“轰动效应”呢?其诗为何能产生如此之大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呢?就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诗歌的特征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诗教在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弄清儒家诗教的实质及其作用,是关系到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一 近阅王启兴同志《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载《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一文,觉得该文对儒家诗教的评论不够公允,而且是浮光掠影式的评论,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诗教的实质,尤其是他把儒家诗教定为“政教工具论”,是欠妥当的。本文着重就“政教工兵论”这一问题,略述浅见,并与王启兴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15.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散文诗由于体裁的模糊性与创作者群体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现当代的新诗领域,一直没能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也许是宿命使然,我们在2009年3月14日成立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文坛的“冷暴力”,更是为了通过自身的知耻后勇追寻散文诗的价值重估与另眼相待.“我们”所守望的散文诗,不仅是一种流派追求,更是一种觉醒后的理想与担当.“我们”坚持散文诗也属于新诗的范畴,应该与分行诗同分现代汉诗之秋色.为此,我们以“大诗歌”作为创作理念,提倡“意义化写作”的创作实践,通过为多家杂志选编散文诗专页、专号,创办分行新诗与散文诗的合集《大诗歌》等努力,我们的坚持已经受到了中国诗坛的关注.我们还将继续前行,以我们的作品,换取散文诗与分行诗并驾齐驱的现代汉诗发展版图.  相似文献   

17.
艾老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以下称“前者”)这首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诗歌名篇,新编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出版社出版),在这一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者设计辑入了刘湛秋先生的现代诗歌《中国的土地》(以下称“后者”),要求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现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两首诗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9.
朱湘是我国现代诗坛上才华横溢、自视清高的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夏天》、《草莽诗》、《石门集》等。凄苦的身世、乖僻的性格、过人的才情、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使他的诗风倾向于“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新诗和旧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七章 在探索中的新诗 这一章重点掌握发展第一期的诗歌在形式上比诞生期的诗歌有哪些发展?以及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第一、自由体诗。由郭沫若奠定基础的自由体诗,这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较大,流行甚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政治抒情诗。以瞿秋白,蒋光赤为代表。如瞿的《赤潮曲》,蒋的《新梦》《哀中国》,两部诗集都是这类诗歌的代表。这些诗都热情地讴歌革命,是当时新诗中社会主义倾向最鲜明的。文研会的一些作家也写自由体诗,其中朱自清的诗歌最有影响,象《新年》《光明》是对光明的向往和召唤,《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是对革命者和十月革命的颂扬。长诗《毁灭》也引起当时诗坛的广泛注目,在当时的长诗创作中实属罕见,从诗的艺术角度也确是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