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成像法 原理 利用水面的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 方法 如图1所示,在一盛满水的烧杯中,紧挨杯口竖直插一直尺,在直尺的对面观察水面,能同时看到直尺在水中部分和露出水面部分的像。若从点P看到直尺水下最低点的刻度B的像(折射成像)恰好跟直尺在水面上刻度A的像A′(反射成像)重合,读出AC、BC的长度,量出烧杯内直径d,则:  相似文献   

2.
王春芳 《中学理科》2007,(12):58-59
1.平面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成像特点:物、像与镜面对称,且为等大的正立虚像,由图1可知,当平面镜不动时,平面镜在∠SOS’的平分线上,这一特点对光源(或物体)运动的成像问题有特别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学习初中物理时,什么是影?什么是像?它们有什么区别?如灯光下的人影,水中物体的倒影,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等等,这些影和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因此应作必要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在光学竞赛题中,经常涉及到两块平面镜成一定角度放置时的成像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由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光的衍射有近场衍射和远场衍射两种情形。近场衍射如小孔成像,当孔的尺寸比较大时,光线沿着直线传播,当孔小到一定程度,光线偏离了直线传播发生衍射,孔越小,衍射越显著,物体的几何像失去了清晰的轮廓,而且在边缘附近出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从而影响了成像的质量;远场衍射如望远镜、显微镜,在物镜的像面上形成的几何像点由于衍射效应变成了一系列的衍射斑,衍射斑重叠越多,像越不清晰,严重影响了成像的质量,使得光学成像仪器的像分辨本领也有了限制。  相似文献   

6.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按书中实验操作方法,会发现蜡烛移动时很难保持竖直状态,而且容易倾倒,影响效果。而我们改用光具座做这个实验时,操作就会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学生实验。操作是这样的:如图(系数码相机所照),选取一块比蜡烛略高的薄玻璃板(用厚玻璃板做时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常见伪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磁共振成像中,伪影的出现比其他成像技术多,而且也较严重,因此正确鉴别和认识伪影、明确伪影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是临床诊断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分析磁共振胶片,就磁共振产生伪影主要原因、图像表现及解决办法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选择焦点和焦点参数为基本量,将几何光学中只研究球面成像,扩展到旋转二次曲面成像、研究了旋转二次曲面及其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成像质量等问题,展现了研制各种旋转二次曲面透镜的必要性,为光学仪器的改进和更新换代奠定了理论基础、将旋转二次曲面的成像理论引入了几何光学教学和新的几何光学教材中。从只研究球面成像扩展到整个旋转二次曲面,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透镜成像几道典型习题的求解,分析总结透镜成像的多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铁  邓一军 《物理教师》2000,(10):28-29
三棱镜是基本光学元件之一,由于中学物理中没有对其规律作定量的研究,因而其诸多定性规律,师生认识比较混乱,甚至存在着错误.笔者将多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直接观察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现摘录如下,供同行借鉴,其中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2.
小明同学在探究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了照相机成像原理后,对市场上的各种类型的照相机作了调研和分类,就定焦、变焦(指镜头的焦距是否可变)两类相机,单就相机在拍摄过程中的各自的分类及聚焦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沈括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表现在声学,磁学和光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常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教学,使烛焰、光屏置于透镜两侧,调整其高度,使三者中心置同一高度,改变物距,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利用光屏中央是否能接受到清晰的像来确定像的虚实,根据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来判定像相对于物是放大还是缩小,这样做既形象又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处理当“u=f”时不成像;“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其实验的精确程度很难控制(因“火苗”晃动,仪器本身的精度等原因),为帮助学生记忆,并加强对其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静虹 《甘肃教育》2007,(9S):55-55
这是不久前在大连举行的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的一节参赛课,笔者想根据亲身体验,谈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中,有一章内容是《对环境的察觉》,在这章教材中有些内容应用到了透镜成像原理,但教材中对于透镜的成像原理又没有详细介绍.因此在初中科学竞赛题中有些题,如:当物体或透镜沿主光轴移动时,透镜的放大率如何变化?物像间距离等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些教师碰到这一问题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分析.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凸透镜成像时物像移动规律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中的光学板块是仅次于力学、电学的第三大知识板块,内容繁多,与生活紧密联系,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在历届中考中约占15%左右的分值。该板块主要包含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大部分,常考知识点包含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与应用,光的反射部分有反射规律、作图、平面镜成像实验、生活应用,折射部分又有折射规律、作图、解释生活现象、凸透镜成像实验、光的色散等内容。其中,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中考必考点。  相似文献   

18.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多数教师在其学生时代几乎未曾有过真正的科学探究的尝试.笔者去年在本县组织了一次“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课专题校际教研活动,对如何上好本节探究课获益匪浅,体验颇深.  相似文献   

19.
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是一项广泛而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本文首先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对光传播过程中的费马克理,薄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理论进行一般性分析,进而从波动光学的角度,运用傅里叶分析的手段对薄透镜成像的原理与规律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中的光学板块是仅次于力学、电学的第三大知识板块,内容繁多,与生活紧密联系,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在历届中考中约占15%左右的分值。该板块主要包含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大部分,常考知识点包含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与应用,光的反射部分有反射规律、作图、平面镜成像实验、生活应用,折射部分又有折射规律、作图、解释生活现象、凸透镜成像实验、光的色散等内容。其中,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中考必考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