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问:为什么要推出新闻工作者保险卡? 答:新闻工作者外出执行采访任务,是一种以个人单独活动为主,无明显活动规律的特殊行业。对采访地点,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很难提前掌握,特别是一些突发性、高危性新闻事件,以及一些条件恶劣的特殊采访任务,有时还会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这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要求记不畏艰辛,寻根究底,再现人物风貌和事实真相。《大雁情》是女作家黄宗英二十几年前精心采写的一篇获奖报告学,讲述的是在七十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过程中,女科技工作秦官属仍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唤起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今天,如果我们从采访学的角度抚书重读,还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采访手记,透射出在采访中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律,给人以学审美之外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是发明创造的栋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导师.他们是民族的精华,人类的精华.他们以献身勇气探索未知世界,以聪明才智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需要社会理解,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值得大力报道.采访科学家、宣传科学家是科技新闻和科普创作的战略任务.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科普宣传20多年,采访过省内外、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怎样采访科学家,有一些感受.一、先读科学家的书科技新闻、科普创作的采访与其它的采访一样,除了临时的紧急采访任务外,一般都要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采访科学家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关众 《新闻传播》2012,(9):89+91
财经新闻,作为新闻学当中一个较新的门类,在采访与写作方面,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新闻门类的特殊规律。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由其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一本质属性,导致了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采访时,最需要采用"借嘴"的手法;所采写的内容要力求准确、客观;注重搜集和运用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就是采访双方自我干扰正常心理的特殊心理现象。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新闻工作者在理论研究、采访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静 《青年记者》2016,(32):41-42
双语节目的语言创作与表达在符合广电节目创作与表达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要符合广电双语节目创作与表达的特殊规律.而对广电双语节目创作与表达特殊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容易导致观众流失、节目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8.
谈谈采访中的心理障碍黄道弘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被采访者,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由于心理障碍严重地干扰着采访,影响采访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被采...  相似文献   

9.
人物采写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我采写的新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写服刑人员的。这是特殊的采访对象,所用的采访方法也与一般的采访对象不同,在实践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体会。 法制新闻的采写较一般新闻的采写难度大一些,既要求事实真实,又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准确。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记者涉足的法制领域常常是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汇集点,而这些部门或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又总是受制于某种强制性的规范,处处表现着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严谨性。因此,在法制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对特殊人物的采写与一般新闻人物的采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曹鹏 《新闻记者》2000,(5):28-30
在我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1999年春天对金庸先生的专访,是最费周折、也最考验业务能力的一次。这次采访情况非常特殊,机会得来实属不易,自己感觉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供同行参考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基本规律和方法、技巧的科学。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共同之处,也有所不同。我们要研究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和资产阶级新闻采访的共同规律、方法和技巧,更要重视研究无产阶级新闻采访的特殊规律、特殊要求,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把新闻采访学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科学、应用科学,抹煞它的阶级性,是一种胡涂观念,只会对实际工作带来危害。当然,我们同时也要防止排斥共同规律,排斥学习和借鉴外国新闻采访技巧、方法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2.
刘建平  王坤 《新闻传播》2007,(10):65-65,67
新闻采访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反常事物中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新闻。深挖一些反常事物或现象,往往可以发现、进而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笔者采制的获得黑龙江新闻奖二等奖的短消息《三十二家商店为啥同时关门》,就是取材于反常事物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及创作体会,结合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谈一下如何从反常事物中发掘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隐性采访是特殊情况下的采访,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对记的危害,防范受访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陈述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专题片的采访过程中,广大创作人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在前期策划好的题材,然而一面对现场实景或真人真事,却一下子摸不着头绪,常常感到很困惑,使采访变得很被动,有时甚至会采访不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创作人员不仅要策划好,而且要主动去适应采访的环境。掌握电视专题采访的初步技巧,用机智的现场采访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达到通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写作是第二位的,采访是第一位的。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现场采访则显得尤为重要。现场采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手、腿要勤,五官并用;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纲,便于有目的地摘录资料、引导发言;现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内容和形式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既有电视片的普通创作规律,也有着纪录片特定的创作规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解说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解说词的创作如何协助完成纪录片的创作呢,又如何让纪录片增色呢,本文试从纪录片的创作规律总结一些解说词的创作规律。并根据作者本人多年纪录片创作经验,探讨几点纪录片文稿写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给新闻暗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比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小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授权,切忌滥用。本文不打算对暗访产生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仅就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就是采访双方自我干扰正常心理的特殊心理现象。心理障碍会干扰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严重者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  相似文献   

20.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