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变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刘勰在《通变》篇中首先强调继承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则可久",同时又指出了革新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变则不乏"。刘勰的通变论主要受到《周易·系辞》的影响。以往学者们大多认为通变论侧重的是"通"而非"变",更多关注于"通"即继承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变"即革新问题关注不够。探究刘勰的通变论,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通变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反映出明中期后学术变化及西学传入时的时代特征。认识方氏治学精神,对把握方氏学术、学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多《文心雕龙》的释读与研究文献,都将《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通变》篇论述了文艺创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句的释读,对《文心雕龙》中表示继承与革新两个概念的术语的认定,有很大影响。从文本分析着手,认为本句应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由此,《文心雕龙》表示继承的术语释"相循"、"参伍"为"相循"的内容;表示革新的术语释"因革","通变"释"因革"的状态。刘勰认为,文艺创作,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病视同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5.
同光体诗论的代表人物陈衍继承和发展了宋诗学.陈衍特别继承了宋诗的通变观,并在此指导下,能够别开生面,去探索、开辟新的诗学体系.无论是从贵在通变,还是从追求不俗,或者是从崇尚人格方面来看,陈衍的诗论都传承了宋代诗学的不少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指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一欲辨“通变”之义,先探“通变”之源,即刘勰所谓“观氵兰以索原”。刘勰把《周易》尊为五经之首,在《文心》中频繁采其哲理以论文学。他的“通变”论也不例外,不少重要观点,本于《周易》。兹举证于下:  相似文献   

7.
通变理论是《文心雕龙》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在"通"与"变"的关系上,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最主要的根源是对通变的关键把握有所差异。"变"和"通"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循环往复,持续螺旋状前进。通变之关键应立足于这样的整体脉络,进而得出,通变篇主旨之关键不仅仅在于情与气,而且还在于情与气的关系,情是气的基础,气是情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诗学中的"通变"问题,方东树提出"善因善创",要求诗家既要善于继承前人创作精神,又要以此为基础加以创新,并提出具体的继承、创新的方法或角度。这一看法继承了诗学史上通变观念,旨在实现诗文创作的个性化。它与方东树的诗体正变论一起构成《昭昧詹言》诗学批评的基本思路,体现了桐城派包容并蓄,融通开放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勰通变论针对的是现实文坛的绮靡之风,具体指向文学创作中"文辞气力"的通变,涉及个体创作、时代文学与历代文学。个体文章"文辞气力"的通变,依赖时代文学的新声、历代文学的法则,而时代文学的开创、历代文学的延续又依靠个体创作的通变,三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刘勰的文学通变观包含整体的文学发展与具体的个人创作,不是关于文学的"复古"或者"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孟“诗言志”诗学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诗言志”的内涵,使“诗言志”的诗学观更加具体、丰富和明确,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文艺哲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静静的顿河》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悲剧性史诗,同时它又堪称世纪之交俄国哥萨克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丰富而生动的民间宗教文化因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神价值。文章通过对小说中顿河哥萨克日常生活描写中宗教隐喻因素的分析,展示了小说文本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4.
隋代前期继承了北朝重视经学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想强调以实用为主;唯颜之推能以较客观的眼光审视文学,代表了一部分兼容南北文化的文人思想。隋代后期由于文化路线的改变,文学思想有所变化:刘善经和杨广基本上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强调内容的同时能够兼及形式;王通论文依然强调经世致用,但也不完全忽视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最大特点是含混,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模糊性,游移性,歧义性,从构成上看,霍桑在意义标志,情节设置和叙述中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备开放性和迷惑性,从本质上看,本文的含混是作者世界观,神学观复杂性的体现,从文学渊源上看,是他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扬弃的结果,借用荣格的理论,可以了解作者本人的潜在立场。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欣和张爱玲两位女作家的作品不约而同地都以大都市为背景、以女性为对象,反映形形色色的人生.同样的女性叙事角度,同样直言不讳对情欲与金钱的欲望和对人类本性的赤裸裸的揭示,及共同走过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都市小说的创作道路,使读者把她们联系到一起.但张爱玲笔下描绘的人性因禁锢而扭曲的灰色情调与张欣笔下创造的温婉平和的旋律,又体现着她们时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心雕龙》思想的复杂性早有共识,但儒学、佛学和玄学究竞哪种学说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心雕龙》中概念、结构、论证方法和体现出的学观的分析,并辅助之以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刘勰虽继承政了大量的儒学思想,但影响《心雕龙》的主要思维方式主要来源于魏晋时期盛行学界的玄学和佛学。而善于化外来思潮的冲击为自身改造的有利因素,正是儒学历千年而不衰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