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商业推销上有个登门槛术,向别人推销商品如同登门槛一般,先从小的着手,步步为营,层层紧逼,最后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登门槛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事实上,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技术。笔者不久前刚刚听到这么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新接管一个班级,班中有一个号称“老迟”的学生,从进初中以来,人们的记忆中他天天迟到,而且屡教不改。新班主任告诉他,若他一周中有一天不迟到,就在全班表扬他。那位同学咬咬牙关做到了,而班主任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的要,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不到慢慢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离了自己的初衷。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例如,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了…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运用“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  相似文献   

4.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六十年代做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认为,当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过高时,容易遭到别人的拒绝,若是提出比较低的要求时,别人容易接受,小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再提大的要求,会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意。这种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相似文献   

5.
一个初中女生自一年级起到六年级,从未在学校开口说过话,也不参与学校的活动,学生们都称其为“哑巴”。班主任发现这种情况后,通过家访了解到导致她不愿在校开口说话的原因——在幼儿园受过心理伤害,在小学遭受过不公平对待。于是联合心理老师,借鉴登门槛效应、阳性强化法和行为疗法,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成功帮助她走出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又是评定职称的时节。 这时候,论文仿佛突然被老师们异乎寻常地重视了。尤其是部分面临着论文“过关”门槛的老师,开始进行一系列急时抱佛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门坎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罗与弗雷于1966年在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  相似文献   

8.
巧用心理战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飞 《文教资料》2006,(13):64-65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通过适当方法教育改正。教师应该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四点心理战术即“忍”、动摇崩溃与重建、霍桑效应、登门槛艺术与砍价艺术等,以期说明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与让人叹服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9.
上课了,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话音刚落,前排的许一翔“登”地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全懂了,也会背了。”“真的?”老师感到奇怪,“那你背给大家听听。”许一翔挺起胸,眼睛也不眨,“哒哒哒”地一口气背了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0.
说起来你或许不相信,一个常年在高中毕业班把“关”,不知把多少学生送进大学殿堂的教师,竟然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槛,至今的文凭还是宜春师范中文班毕业证,连中学一级教师这个职称,还是“破格”享受的。这位身份“特殊”的教师,就是宜丰县政协委员、现任宜丰二中副校长的胡吉生。年轻的校长坦言:职务上,他是副校长;感情上,他永远是我的老师。与胡吉生同年级组的老师说:业务上,他是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人格上,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学生家长直言不讳:孩子在胡老师班上,我们心里甭提多踏实哩!从1968年20出头就下放农村当民办…  相似文献   

11.
在原立体几何课本中都会在例题或习题中给出这个结论,它很有用.本文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结论,值得鼓励,故登此文.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就业门槛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关于“人才高消费”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从人力资本角度审视“人才高消费”现象,可以看出“人才高消费”是人力资本临界值提高的结果,是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寻人启示     
一绘画老师小有名气,某报上有较大篇幅报道,并附照片,于是在课上总是爱自吹:“最近总有同学和我说,老师你真行,上了报纸还登了照片……”我小声答曰:“寻人启示么?”结果———老师怒视我至少5分钟,然后讲课。寻人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行语文教材每册基本上是七或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于对习作教学采用“课堂指导习作——课外学生完成习作——老师批阅修改习作”这样的模式,结果,每次习作耗时长、费力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脑。因为习作是学生拿回家做的,在家长帮助下,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了,  相似文献   

16.
说到“读”。我们就不得不感受一下王崧舟老师对“读”的巧妙运用与独到见解,且看他是如何用“读”来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的。  相似文献   

17.
周思缘 《科学启蒙》2011,(11):44-47
“完了,昨天考的四张试卷,老师要我们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唉,老师真狠!前天本想到网吧泡泡,脚刚踏进门槛,就被老师逮个正着,真倒霉!”看着一大堆试卷,阿木不禁抱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很容易遭到拒绝;相反,如果你刚开始要求较低,别人同意后再提高要求,就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都时兴“包装”,老师事先到班上进行演练,并请上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权威、领导当“参谋”,全班几十名学生,各就各位,领取各自的任务,排练一遍后,“参谋”们便就演练的不足之处各抒己见。如此反复几遍,老师学生讲得、听得、练得均几近能背诵的程度。好不容易正式上课了,为了配合老师上好这节“演出课”,学生们全力以赴,有的出演“主角”,有的演“配角”,有的则充当“群众演员”;老师则是“导演”,统筹安排全局,使尽浑身解数,把排练好的东西一古脑儿地搬上“舞台”,示范公开课变成了…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们在看图书,文文指着图书中蕃茄的图片叫了起来:“老师老师,这是蕃茄的关节。”老师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这是蕃茄的关节呢?”文文(指着的是蕃茄的柄)神气地说:“因为它会动呀!” 蕃茄的“关节”$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钱君秀!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