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古文大家,当时“学士、大夫,几于五家有其书”。直至今天,即使并不了解文学史的群众,也有许多人耳食其名,这是由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播扬开来的。但孔尚任在剧本前附有“考证”书目一篇,说明材料来源,列于篇首的几篇文  相似文献   

2.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之说,似已成定论。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是因为发现了孔尚任的有关自述前后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引》(以下简称《小引》),其中说:  相似文献   

4.
探明孔尚任罢官原因,对正确解读他的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程荣华先生的“《通天榜传奇》罢官说”证据不确。从孔尚任罢官后与友人唱和的诗歌、经济变迁以及宝泉局收购废旧小钱等情况来看,可以认为,孔尚任罢官主要与宝泉局收购大量的铅多铜少的小钱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完成的。这部伟大的剧作,由于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小识》、《本末》中,将写作和流传的最初情况作了记载,他说:“《桃花扇》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  相似文献   

7.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9.
我在1986年第1期《青海师专学报》上发表的《纨扇几时染桃花》一文中论证,孔尚任的《桃花扇》不是成书于所谓“康熙己卯六月”,(即康熙38年6月),而是成书于康熙32年之前,即孔尚任“出山入仕”之先。今读与孔氏同代人的张潮的《虞初新志》(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从中发现了一条新证,引用如后。是书辑侯方域《李姬传》文上有段“张山来曰”,道是——吾友岸堂主人作《桃花扇传奇》,谱此事,惜未及《琵琶》词,岂认其词不雅驯,故略之耶? “岸堂主人”即孔尚任,原不必考究,问题在于这段“张山来曰”的时间上。如果这段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传奇名剧,思想和艺术兼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普及传播和开展研究之用,20世纪至今,《桃花扇》有了多种整理本和影印本。其中,整理本主要包括《桃花扇》的最早注本《详注桃花扇传奇》、《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和《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本等;影印本主要包括《古本戏曲丛刊》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等。这些整理本和影印本对《桃花扇》的流传和接受做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它们也各自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主要是文字错误、体例不善和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1.
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所写的相关序文之中,可以认识到他的戏剧观;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对于杨维桢戏剧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整个元代文人的戏剧观。杨维桢的几篇序文,反映了杨氏对于戏剧功能的理解,主张戏剧的社会功用,带有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对于戏剧本体,杨氏主张"文采"与"节音"双重统一。其戏剧观念成因复杂,这些都将有利于加强对元杂剧的认识,从而见证中国戏曲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13.
明代戏曲家诸葛味水的生平、字号、里居目前各种著录、工具书均云不详,据《两朝平攘录》、《滇史》等书序跋可考知其人名诸葛元声,号味水外史等,为浙江会稽人,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参考地方志可考知其生平大略。他不仅有戏曲创作,而且有重要的戏曲理论文章《西厢记序》传世。  相似文献   

14.
《说文》前叙称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第十五卷包括许氏自撰的前后两叙和其子许冲的进书表三项内容。其中对前叙的末尾几句,历来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许慎所学《孝经》确属古文本。许氏的学术渊源兼有今、古,显示其博通明达,不愧“五经无双”之号。如以古文限之,未免小视许氏了。  相似文献   

15.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6(4):130-134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舍序跋包括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写的序和后记,为刊物写的发刊词,以及具有序跋性质的自评。它记录了老舍每篇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其一生文学活动的脉络,是研究老舍其人其书的重要依据。此外,老舍序跋的写作艺术独具一格,以当今的序跋写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a situated biogra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author's Hong Kong teaching experience written using a narrative inquiry approach, describing attempts to generat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practices. The journey explores how autocratic,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xpectations in Hong Kong education have nurtured a commonsense belief in “discipline first and then teach”. This teacher/researcher adopte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uthority through the use of developmental drama which made teacher image and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hips an object of talk and stud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together theories and pedagogical models based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and drama pedagogy in an effort to change how we teach marginalized students in one distinctiv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20.
以《战国策》历代序跋文为研究基点,将众多序跋在历时性环境中作线性梳理,考察这些序跋的文学艺术性及历史文献价值。同时指出序跋在《战国策》本身研究中对于版本考辨、传播接受、文本分析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