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坛上竟有这样的怪事:因为一句诗而名扬千古,永垂不朽;而即使写诗数万首,文学史上却不承认他是“诗人”。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争名》和《携仙录》中,两次提出“不朽才消一句诗”,原以为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未免片面偏颇;但翻阅一些诗话杂录后,居然证明此说符合事理。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爱雕章琢句,白居易批评他“奥博,多溺于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6-28
作为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对唐朝文学发展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白居易易学思想渊源追溯,分析白居易易学思想,并对其诗文和《周易》六十四卦辞句关联梳理,发现易学不仅影响了白居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影响了白居易前期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说三道四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相似文献   

4.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5.
组诗《百苦吟》是嵇永仁在牢狱中创作的,体现出诗人身陷囹圄却泰然自若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命运的思考,也凸显了其诗歌风格。他的诗歌既有白居易式的通俗易懂,又有李商隐式的含蓄内敛。  相似文献   

6.
楚辞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是后世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六朝才子谢灵运就深受其影响.本文试从谢灵运诗中所体现的身世之感、香草美人意泉、以及其对时间的态度三方面分析其对楚辞的接受,以便更好的认识谢灵运其诗、其人.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8.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感受自然千差万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和杜牧的《初冬夜饮》这两首小诗就借雪夜饮酒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1):37-40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剖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认为诗歌中蕴含着多重主题:一是对唐明皇荒淫生活的批判,同时对两人爱情的歌颂;二是视杨贵妃为红颜祸水,但对其遭遇又表示同情。多重主题反映了诗人白居易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状况及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大多都是以朴实的风格为主,白居易诗作中的《琵琶行》更是作为千古名诗而流传至今,把《琵琶行》作为诗歌中的精品,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在画中。本文主要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解读《琵琶行》的诗画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芳 《文教资料》2009,(4):10-11
两《唐书》对白居易的评价歧异颇多,《旧唐书》持褒扬态度,《新唐书》则有贬词。本文从分析中唐元和、五代、北宋的文学背景入手,详细论述了产生这种评价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收录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么两个设问:说说琵琶女的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怎样理解"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我认为虽是两个问题,却是一根主线贯穿,这就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被压迫者之间有区别吗?长久以来,人们提起白居易必然就想起他的《琵琶行》,关键的原因就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人生经历的转折时期,已成为研究白居易的重要资料。普通高校文学史教科书上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孟子所说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激情荡漾,诗情勃发,于是有了许多山水旅游诗文.但是,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山水诗关注较多,而对其旅游散文却很少有人注意,笔者就其旅游散文作些探讨.如众所知,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到处漫游,寻僧访古,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旅游诗;李白漫游,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秀诗篇.白居易也如同以上诗人一样,一生好漫游,他在《修香山寺记》中说:"性好闲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他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是我国著名山水诗人,《会吟行》是谢灵运第一次隐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昭明太子收录入《昭明文选》第二十八卷——乐府下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谢灵运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以及第一次隐居前的仕途经历的分析,来研究《会吟行》的创作年代、背景以及谢灵运当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内小学语文课本和初、高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他的诗作,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等。这篇短文,以浅显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最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有益于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6.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诗取资于《楚辞》典故极多,对诗歌起着深化的作用。从谢灵运诗文中考察他对屈原其人其诗的见解,并旁及后世诗评家对谢诗与《楚辞》关系的探讨,从中当可反映诗人用《楚辞》典故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8.
刘敏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4):47-49,54
周元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小诗人,但在唐末诗人和理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中却将其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的及门十人之一,给了他很高的地位。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现存古籍资料中关于周元范的相关信息,考论了周元范其人其诗、白居易与周元范的关系及其诗文交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楞严经》是佛教的经典著作。此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佛法全貌,被誉为佛学的百科全书。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笃信佛教,晚年不仅时时诵读《楞严经》,而且花费了很多时间抄写之,人们称其为《楞严经册》。这部经册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共有100页,以行楷抄写,凡397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最后一页,落款为香山白居易书,最后是白居易对经文中八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