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的必修课,亦称为“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该课程立足于文学本身,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及文学流派等进行考察和论述。文艺创作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象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重点反映的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更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现存的若干问题作系统论述,以期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的瑰宝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三千多年的岁月里不断的发展,未曾停歇,现如今,其文学著作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本能便是传递文化,而我国古代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传递着民族的记忆、想象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已经不止局限于文学方面。本文则以我国古代文学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我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并对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几点观点,希望为相关的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的情欲,特别是人的性欲是人类的两个最基本的本能,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性文学蒙上了层层神秘面纱和被戴上重重枷锁。一方面,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人的性欲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封建礼教特别是程朱理学的严厉压制、禁锢;另一方面,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又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人类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和欲望,表现出人性的普遍与深刻,于是古代文学一些作家作品又对封建礼教禁锢人的性欲进行了有力的反拨。这种压抑之下的反拨便是性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处境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具备典型性和民族性的学科研究,从学科体系与古代文学两者双向关系出发,应努力扩展古代文学研究的范畴,努力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内容,以此获取古代文学在新时代下的研究方法。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文学可依托自身固有的内容和形式表达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见解,而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则反映出社会价值的取向。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学术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思索,探寻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价值观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尤其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具有的基本功能和终极目的存在误解.古代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类人文科学,具有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基本功能.古代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其文学精神内化学习者的心灵及其行为方式,赖以构筑其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凸显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充满生命力与活动,必须明晰其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加快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相伴而生。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体系是随着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定型而确立的,它们的基础都来自于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仅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采纳了西方价值标准和研究方法,而且使用了一整套西方权力话语,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的新格局。其积极意义是促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现代学术接轨。其消极影响是抹煞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事实上存在的差异,忽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印证西方文学思想的材料,丧失了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将摆脱一切向西方看齐的民族自卑心理,以我为本,转换观念,重新确立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凸显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充满生命力与活动,必须明晰其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加快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立场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还原古代社会女性的文学书写状况,修正过去那种忽视女性经历和女性经验的理论,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主要以文学形式来描绘的关于女性的实践生活和心灵发展的历史。对唐宋时期女性文学书写的教学应在基础资料和文学史实的澄清、女性作家作品的“特质”、女性文学书写的定位以及女性文学书写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贯彻女性主义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当今物欲横流、实利主义风行的社会,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遭遇极大挑战与困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形势与职业需求,是《古代文学》等人文类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古代文学》课程在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服务的,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政治生活,但是文学也具有它独特的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如果没有其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文学就称不上是文学了。文学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朝代,本文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相融合的学科,是文学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中动态演进的文学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重视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二是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三是东亚文献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史实、诗心与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主要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专题类选修课程构成,三者相互补充,大体上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学面貌和古代文学课程的体系性。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15.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文学资源非常丰富,对其的深入探究是没有止境的,从古代到现代,古代文学资源与现代文学的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针对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我国文学语境概述、浅析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重要关系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任何理论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文学也不例外.古代文学理论正是人们对当时文学创作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这正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国文学创作和理论蓬勃发展,有不少问题引起人们的研究和论争.因此,学习有关古代文学理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文学的功能问题是当前文艺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古代文学理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当今社会培养创造力人才的进程中,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今丰富多元的社会,信息数字化及大众传媒等一些外部新环境对文学鉴赏和创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的改革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基于此,通过转换鉴赏思维和视角,并结合传统经验和时代需求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近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分析鉴赏古文作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职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有必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依据,通过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职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