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科举改革是随着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加深而展开的,它集中围绕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大方向进行。在内容上确立策论的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使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融合。宋代科举改革对儒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官僚队伍的儒学化和儒学的义理化,并使理学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实现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使儒学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2.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革。近代教育变革实际上就是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作为本土文化代表的儒学原本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但在近代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西学逐渐取代了儒学原来在教育中的位置,而儒学逐渐失落、消退,直至退出教育这个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5.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生命世界与莲池书院维系在一起,他倡设莲池讲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加强莲池书院的教育管理;面对新教育改革中的两难困境,主张废除科举,改革书院,引进西学,建立学堂。清末书院改制时,他卸任书院院长,带着在莲池书院中遇到的问题踏上了考察日本教育之途。  相似文献   

6.
儒学科举情结对明清徽商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贾而好儒"的徽商对儒学科举有着浓厚的情结。这种情结对于明清徽商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儒学科举情结在徽商兴起和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徽商对于读书入仕、获取功名的过度渴望以及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消极的观念成为徽商向近代商人转型的绊脚石,加速了徽商的衰亡。论文结合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儒学科举情结对明清徽商的双重影响,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徽商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由笃信科举的传统儒生变为倡废科举的维新健将,游历欧美后,又做恢复科举的惊世之论,在西学的濡染下,"科举观"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打上了深深地时代与个人烙印,揭示了他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结果。在废科举百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科举学丛书,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张亚群博士的专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就是其中之一。该书系统考察和论析了科举考试的变革、废止与近代高等教育演化的互动关系,揭示科举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规律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是“科举学”与教育史研究的一部佳作。本书一大特点是,独辟蹊径,系统深入。它从科举变革的视角,深入考察、分析近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