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陕会馆是洛阳市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其建筑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集中在琉璃照壁、木雕、彩绘、石雕等建筑部件上或建筑环境中。文章考证和分析了该馆的建筑装饰,论述了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山陕商人在河南经营商业活动的同时在豫省各区域兴建了诸多联谊和活动场所——山陕会馆,这些建筑在随着山陕商人经济活动而遍及河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在建筑模式上表现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陕会馆是河南省社旗县的一处重要文物,其艺术装饰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其画面不仅优美,从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代先哲思想更为可贵.探索会馆的悬鉴楼、大拜殿、马王殿等建筑艺术装饰中所折射的先哲生态智慧内容,不仅有助于充分汲取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文化精髓,而且有助于认识树立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传统德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析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中蕴涵的民间传承文化的教育内涵出发,以四个表现场景为依托,分析其所表现的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德化教育内涵,包括处世观念、经营哲理、求上、求学、求财、求福、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经商理念,儒、佛、道哲学理念融合状态、表现形式等,以挖掘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在当时的德化教育作用,为当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艺术语言论据。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涉及并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整体建筑布局对称性、空间秩序美及雕饰内涵育人性等是儒家思想潜在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是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樊城山陕会馆现存碑刻17通,将其分类整理并探讨历史价值,对研究樊城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以及汉水流域商业贸易史乃至清代社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河南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设计装饰的艺术文化内涵进行专题分析探究,分为四个构成场景进行归纳,并按照会馆先后次序依次展现,着力挖掘蕴涵在民间建筑群中的艺术文化特色,其表现的中国古代商人求上、求学、求财、求福、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经商理念;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儒、佛、道结合的哲学观念;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等。  相似文献   

8.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老街是亳州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筑。花戏楼原为山陕会馆,是集皖、陕、晋等商贾联络、洽谈生意、决策问题、文化娱乐的场所,建筑装饰主要集中在墙体装饰、房顶装饰、梁栋装饰上。建筑装饰以明清建筑装饰手法为主,陕西雕刻技艺构筑成的极具徽派建筑样式,以儒道释三教文化、三曹文化结合陕西商会的商文化,建筑装饰上依据不同功能构设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10.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现存碑刻19幢,将其分类并探讨其史料价值,对研究清代山陕商人在聊城的经营活动以及清代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近年来,对于晋商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包括徽商在内的徽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晋商、徽商账簿的会计分析,对晋商、徽商的资本组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晋商作为明清商帮之首,开创了对欧洲和蒙古的古中华茶马商道,其成功的商业经营绵延了五百年.文章探讨了晋商经营长盛不衰的文化底蕴,他们把儒、佛、道的文化精华糅合在经商事业中,不但通过言传、身教,更是通过建筑文化潜移默化地施教于从商子弟.这一点从晋商的故居和散落在他们栉风沐雨的艰辛旅途中的古中华会馆的建筑艺术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清代旅蒙晋商与蒙汉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晋商称霸商界,几乎垄断了北方边境贸易,对促进蒙汉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张真君祖殿的选址、建筑构造及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时期福州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福州地域普通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善良朴素的心理,不论从建筑、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晋商积极支持和捐助宗亲慈善事业,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济贫恤穷、养老慈幼、助济婚丧、推产让财。晋商的这些慈善活动以儒家化为特征,维护了山西社会的稳定,醇化了当地的民风;同时加强了宗族纽带,促进了山西"家庭—宗族结构"社会的形成,但不利于明清时期山西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人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500年间,山西商人用坚韧、辛劳、进取、敬业、诚信等,在成功打造商业帝国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晋商精神。这一精神在新时期,对于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有着积极的借鉴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通过贩运贸易,山西商人的行商足迹遍及东北、西北、京津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以及本省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省内晋商经营活动舞台和交易场所的山西市镇,也因晋商而盛衰。文章结合不同地域的晋商在这一时期发展轨迹,对山西商业市镇作了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武汉早在明清时期即是商业重镇,继而跻身全国著名的大都市之列,工商业成绩显著。但与历史上有名的商帮相比,武汉商人群体地位缺失,群体形象并不鲜明。汉商和晋商相比,在商帮组成、经商活动范围、经商方式、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汉商群体地位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