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生十六七》2012,(10):14-14
随着孩子为学习而奋战,有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全程”陪读,甚至还有家长觉得有必要放弃职业而做个全职的陪读父母。那么,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有必要呢?陪读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帮助或副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压制儿童的好奇心摇儿童提出诸如“我是谁生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时,不是直接对“性”感兴趣,而仅仅是一种好奇的反应。家长如果不正面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还造成一种印象,孩子会觉得有些问题是“很坏”,问了要挨骂,这样就会使他们从小对性有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怀疑父母做事的真实性摇采取哄骗的手法,如告诉孩子他们“是拣来的”“石头里跳出来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真相总是会被孩子们识破的,一旦孩子明白了真相,就会认为父母欺骗了他们,甚至怀疑父母做事…  相似文献   

3.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家庭因素。一是家长对子女过分偏爱、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在家中是小皇帝。随着孩子眼界的拓宽,他们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一旦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便会有闯荡社会的想法。二是家庭缺少温暖,有些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是父母长年外出做生意、打工,使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渴求难以满足,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自闭或厌倦心理,于是采取一些诸如离家出走等方法来逃避现实。三是家长与子女缺乏理解,交流不畅。孩子和家长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时确实会有认识上的差异,因而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若长期得不到沟通,一不顺心,孩子便会离家出走。四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做错了事,或是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害怕父母批评,从而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4.
一、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一)家庭教育的误区有些家长满口脏话,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有些家长没有做好表率,终日吃喝玩乐,不理会孩子的学习;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推卸教、养的责任;有些家长只忙于赚钱,把子女的教、养忽视了。这样就使一些学生没感到家庭的温暖,逐渐变得自卑又特别孤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些学习本来不错的学生,由于父母不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终日沉迷于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逐渐把学习耽搁了。(二)教师教育的失当在学校里,有的老师不关心学困生,也不了解学困生;有的教师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  相似文献   

5.
过度保护型有些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子女,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外部世界。“这种类型的父母本身就很胆小,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所以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一切都由他们包办。然而他们不知道,以爱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这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他们对于外界的批评非常敏感,并且极度依赖父母。成人后,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们往往要花费比其他人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过度赞誉型对子女的优点过度赞誉或夸大也非常危险。“这类父母总是忙于让子女在各个方面出…  相似文献   

6.
“望子成龙”乃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当父母们为子女“成龙”而不惜一切地付出心血与辛劳的时候,儿女是否都感其诚而心领呢?事实上,不尽然。因此,要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达到一致,从而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其前提是要加深对子女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最后才能达到找出善解的办法来。可见,家庭教育这“三解”是连接父母与子女心灵相近、不可缺少的通衢,是保证孩子茁壮成长的重要环节。一、你“了解”孩子吗?你了解孩子吗?这样问,有些家长似乎觉得奇怪:我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怎会不了解呢?但是,这里说的了解,并不是停留在一…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摘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在一个有关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些父母在谈论“儿童权利”这一问题时心情十分复杂:从理性上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担心一旦把权利还给了孩子,子女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怎么办,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家长们的忧心不无道理,这倒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缺乏信心,而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在谈论上述担忧时,其实也就找到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理由和办法。正像许多父  相似文献   

8.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 :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 ,可子女还不能理解。现在 ,一对夫妇也就一个孩子 ,谁又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但要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要强行“牵着子女的鼻子”走 ,而要把“拐棍”交给子女 ,让其自己走 ,父母则在一边进行助推 ,这样的速度也许要慢些 ,但每走出一步 ,孩子都能体味到一份收获的喜悦。多鼓励,少批评。咱们中国人爱说这样一句话“人有脸 ,树有皮” ,说的是人都有自尊心 ,其实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 ,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自尊。再则 ,在孩子的心中 ,父母是强大的 ,是能够给他们力…  相似文献   

9.
丁玖 《教育文汇》2010,(4):12-13
中国父母常告诚子女“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旦孩子在不堪重负之下丧失学习动力,他们依然会苦口婆心再送上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们的用意也许是好的,但一旦缺乏科学的态度就会物极必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0.
每到暑假,小学、初中毕业生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进最好的中学。不必说大款家长们自由潇洒地穿梭出入于各名牌中学,就是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长们也是疲于奔命,为的是筹措那笔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的昂贵学费。在他们看来,子女一旦进入名牌中学,就等于有一只脚已跨进了大学的门槛,日后自然成龙成凤,出人头地。但我以为盲目择校之风实不可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择校不利于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孩子进人名牌中学后,或者由于父母基因的影响,或者由于学业基础太差,或者由于能力潜质暂时得不到发挥,诸多因素都有可能使他们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一旦学习受挫,孩子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想想父母  相似文献   

11.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12.
身为教师,有很多与学生、与长交流的机会。我们经常听家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意和我们说话了;也常听学生抱自己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了。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性的沟通,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此,家长们很焦急。针对这种情我们对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导致孩子家长沟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青少年心理上的原因春期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体上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大人”了,父母理应把自己当人”看待;而父母总觉得他们还充其量有一…  相似文献   

13.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单亲子女越来越多。单亲子女由于缺乏健全的父母之爱 ,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偏失和性格缺陷 ,所以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单亲子女的特殊情况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父母离异后 ,子女随父亲。孩子失去了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机会 ,得不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一般忙于工作和赚钱 ,很少问津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在孩子尚未具备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 ,得不到家长适时正确的指点 ,孩子的行为易发生偏失 ,加重了孩子内心的挫折感 ,相当程度扼杀了孩子的进取心。②父母离异后…  相似文献   

15.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以下是一个小小的测验,请对十个做法答“是”或“非”,然后对照标准答案,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对养儿育女的认识有多少。一、对孩子忍让,保持良好关系,总比坚持己见及与孩子争论好一些。二、不随便打孩子。这样孩子的表现会更好。三、要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得尊重孩子。四、孩子不应在生活上自作主张,除非他们已够成熟。五、要孩子做家务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及影响了童年的乐趣。六、孩子应该有零用钱。七、我自己既然学有所成,我可以依照我父母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样他们也会学有所成。八、我不需要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反正学校会教的。九、我需要经常赞扬子女的优点。十、子女上了10岁,就不需要父母们的拥抱及亲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长,所谓“艺多不压身”。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们就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和培养技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子女成材已是这个家庭的首要任务和目的。但如何培养孩子,怎样教育孩子,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有些家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些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事事听从父母安排。人家的孩子琴弹得好,父母就省吃俭用,花上万元也给自己的孩子买钢琴。强迫孩子一天花几个小时坐在钢琴前,孩子感…  相似文献   

18.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9.
先前,一谈起家庭教育,人们便把目光全都朝向孩子,总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的精力大多用在教训孩子、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过错上。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其实,家庭教育是提高家庭全体成员素质的教育,包括子女也包括父母,而且父母教育比子女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子女的教师,是子女的监护人。子女社会化所需的许多知识经验,要靠父母引导他们去学去体验。父母当然应比子女懂得多一点,才能教好孩子。同时,父母又是子女与生俱来的最早的模仿对象,重视学习的家长,才会成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每个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进生产生的原因:1.家庭原因。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缺憾: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平时不关心、不过问,一旦考试成绩不佳,就采取粗暴行为,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庭父母经常吵闹,使孩子得不到安心读书的家庭环境;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健全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