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后"学生极具个性,他们从高中步入大学,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大学适应方面的许多问题。通过分析新生大学适应的心理问题,探讨了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时,我羡慕初中生可以不用再戴红领巾,可以自己骑着单车去上学;上初中时,我又羡慕高中生有许多课程可以学,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上高中后,我又开始憧憬大学生活,因为听说上大学很轻松,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我总是在期待自己能再长大一点,可以做那些现在做不了的事情。可是我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面对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现实,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我长大了,还能捧着斑斓的糖果,在每一片稻浪翻滚的田野上撒欢奔跑吗?还能抱着七彩的梦,在每一个有微风的夏日里昏昏睡去吗?还能在受了委屈之后,躲进妈妈温柔的怀抱里吗?还能蒙着眼睛,和小朋友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吗……  相似文献   

3.
高中与大学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高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较大压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对比高中与大学两阶段有机化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试图在高中阶段引进“大学先修课”,让学生能在高中就接触到与大学相关的课程,以便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一直都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要想解决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大学教师和高中教师的积极协作。而对于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年级教师来说,更是责无旁贷。如果高中教师能关注并协助大学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角度,研究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适应性障碍.分别从高中和大学两个不同角度,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中与大学进行有效的衔接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高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要实行有效机制引导新生缩短大学生活适应期.  相似文献   

6.
从高中到大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它将直接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走向,那些流传着的各种“大学传说”,是我们高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份温暖和寄托。因为,在那些“传说”里,深藏着我们的梦想。然而,真实的大学生活,总是以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7.
2008年收到在浙大读大三的学生马松的信,"王老师,在校园网上看到了你,忍不住流下了泪。我真的是想念您了!上大学以后,越发明显的感觉到高中接受到的您的教育使我在大学开始时有了一个与别人相对有区别的起点,就是这种与别人的不同使我更加怀念‘实验’,怀念您的课程和您传达给我们的精神,您所影响我们的一切。有时候会十分羡慕那些现在仍然在您的课堂上的孩子,幸福地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着自己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成为重点高中的学生,读最好的大学,找到一份众人羡慕的好工作。"这真的是我们的唯一目标吗?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男孩的故事。小沃尔夫冈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认为男人就不应对厨房有任何兴趣。然而,小沃尔夫冈却很喜欢烹饪,他没有听从父亲的要求——成为一名木匠,而是在14岁时,做了当地一家小旅馆厨房的学徒。经过努力,他技艺不断精进,并梦想成真地来到了"烹饪天堂"——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一直是高校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对大学新生的学习、人际、生活、专业、经济和情绪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适应不良新生进行为期近一年的追踪辅导后取得了良好效果。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意义重大:高中教育应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多角度地搭建衔接平台;大学教育应以大学新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促使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相似文献   

10.
廖炳光 《课外阅读》2008,(12):26-27
谣言:大学的课是可以随便跷的在大学里不用再像高中一样,被整天关在教室里"圈养"着,学习很自由,如果跷课了,上课点名,就让兄弟帮着答"到"。如果你整个大一都从未跷过任何一节课,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和耶稣基督一样纯洁了。  相似文献   

11.
徐昕 《大学生》2014,(17):75-75
正我的大学时代,过得极为平淡,四年的时光,波澜不惊地就过去了,甚至都没留下什么让我津津乐道的谈资。我很羡慕身边不少同学,在大学里风风火火地参加各种社团、担任各种职务,奔波于各种赛场、舞台,轰轰烈烈地喝酒,热热闹闹地谈恋爱,把大学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所以,当这两年电影里流行"致青春"的时候,告别学生时代已经十多年的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真的曾经来过?不过我深信,虽然多年后大家记得的都是校园里的那些文体明星、八卦男女,但是像我这样默默无闻的,应该才是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为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变城乡之间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高中学校数量偏少和高中学校与大学缺乏联系的现状,实施了"大学校院协助高中优质化方案",以加强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互利机制,达到"优质化高中,高品质大学"的双赢局面。该计划对改善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促进高中阶段薄弱学校改进和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均有共识,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在衔接上,显得有些突兀。高中的管理、学习和生活方式,与大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几乎可以用断裂来形容。比如,高中的管理重外在,学校管理几乎涉及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严格的纪律约束来强制学生为高考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读者的来信 章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学计算机专业,刚进入大学不久。我现在有个很困惑的问题就是我很不适应大学生活。首先在学习上,与高中完全不一样,老师也不怎么管学生,比如我交没交作业,根本无人过问,  相似文献   

15.
胡山林 《河南教育》2007,(10):44-45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有必要让我们一谈再谈。很多新生认为走进大学生活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它代表着成功、事业、青春、激情、阳光,但是进入时却迷茫了、困惑了——大学的现实和理想中的大学是不接轨的。他们曾经在心里演练了很多次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真正走进大学校门时才显得那么的不容易接近。有媒体报道,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青春是“向下的青春”,其中有诸多的无奈,甚至后悔。也有毕业生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只是在大学中生活,却从未真正地走进过大学生活。这些更增强了大学新生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必须性和紧迫性。 这个秋季,我省又有40万名学生开始了大学新生活。他们走进大学校门的路只有一条,而走出大学校门后的路却有很多条。有时候,路可以被人主动选择;有时候,路又让人必须被动走过。问题是你走进大学时是如何设计大学生活的,主动还是被动? 本期“话题”栏目特别策划“大学新生,该如何走进大学生活”,希望通过人生指导、心理健康、社团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成功学长的话语,可以帮助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们轻松地融入大学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大学伊始,面对崭新而陌生的大学环境,时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了想家、厌学、迷恋网络等现象,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烦恼。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地适应由高中向大学过度的"断乳期"生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以例述评,从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困惑入手,提出了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高中到大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它将直接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走向。那些流传着的各种"大学传说",是我们高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份温暖和寄托。因为,在那些"传说"里,深藏着我们的梦想。然而,真实的大学生活,总是以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手足无措。一项通过全国志愿者资源,对4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大一新生和一些高三学生进行的"高中和大学心理衔接的问卷"调查表明,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想  相似文献   

18.
高三是一场奋斗,孤独中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有时也难免压抑。步入大学后,再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勤奋苦干与昂扬的斗志,我倍感羡慕。大学回首高中,犹如高中回想童年,会感到那是一个多么天真纯洁而又烂漫的时节啊!  相似文献   

19.
学习纵横谈     
雕龙 《学子》2003,(2):10-10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全面监控,面面俱到,而在大学中,老师仅是引路人,作一些提纲挈领的讲解后,剩下的便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逐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大学低年级朋友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阶段。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大了,但更容易走错路,而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应付考试。为取得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而为考试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用来看的,而黄海是一个例外,很小资很灵性很善良很文艺很随性很淘气的一个男孩,从高中到大学,读了"电影"五六年。在他收藏的历史里,一个男生和一本杂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兴趣,而是一段曼妙的青春心情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