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百集系列专题片《英才的故事)摄制组,在去年的某一天来到了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家采访,今天这一节目的主持人是个9岁的小女孩。身穿运动衣的小女孩与何振梁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她先进行自我介绍:我叫马宁歌,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的采访由我来完成。何振梁看着这个招人喜欢的小女孩仰天笑了,他一生中面对过无数大记者、名记者,可是第一次面对9岁的小记者。一老一小互相交换礼物后就开始了采访。在导演、灯光、摄像的包围下,宇歌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地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首先提问:“何爷爷,您年轻时是运动员吗?”何…  相似文献   

2.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3.
别无选择──记羊城晚报记者刘海陵杨诚有人问当了十年政法记者的刘海陵:“假如有机会让你再次选择职业,你会选哪种?”他想了想,一字一顿地说:“还是要当记者,还是要当政法记者!”刘海陵,年方37岁,羊城晚报政法部副主任。1977年刘海陵15岁初中毕业后,应...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采访的硬功夫”,可能有些同志会不以为然:不就是采访吗?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一些相关的人,谈一些事,回去一篇稿子就出来了,“功夫”何“硬”之有呢?这话也对也不对。从完成平常一般的采访任务来看,可能是这样。但要实现普通稿到优质稿的跳跃,仅仅这样认识就远远不够了。此时,你若没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和得当的方法是不行的。这里,笔者想就本人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访过程谈谈这一问题。 在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另一名记者合作采写(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深度经济报道〖河南农用车何日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5.
“你不想爱人吗?”林永仁电视播送新闻人物专访时,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记者把话筒送到正在岗位上的先进人物嘴边,向他问道:“此刻,你不想爱人吗?”想不想爱人,这要看处在什么背景下,不可一概而论。假若是久别家乡,又时值“倍思亲”的佳节,先进人物的回答,自然...  相似文献   

6.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7.
“妈妈,我口渴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见到杨丹,正是幼儿网放学时分。“妈妈给你五块钱,去买瓶水。记住只能买水,不能买饮料或者可乐。”5岁的男孩拿着钱迅速跑开。五分钟后孩子回来,“妈妈,钱不够。”“五块钱还不够买瓶水啊?”杨丹觉得疑惑,但没有像别的母亲那样迅速去两百米远的小卖部问个究竟,而是又掏出一块钱,递给孩子。  相似文献   

8.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记者观察:据了解,你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对于国学研究非常执著和努力。能讲讲你是如何读书的吗?  相似文献   

10.
感受生活     
感谢这个颇有“新概念”味道的作文题,让我回忆起我昨天的经历。如果没有它,我想我一定还在埋头苦读,而绝不会“浪费”点滴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发生在昨天──2000年10月20日这普通的一天,发生在我身边的看似普通的小事。当然也不会受到它们带给我的一些启示。 一、生活不是选择题 中午放学,看见路旁有几个大人在逗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小孩子白白胖胖特别可爱。大人们一直在问小孩子:“爸爸妈妈哪一个最喜欢你呀?”“两个一样喜欢。”“那你是喜欢爸爸呀,还是喜欢妈妈呀?”小孩歪头想了一会儿,不吭声了。大家都夸…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的明星拒绝采访,乃至耍摔记者采访本的事屡见报端,不由使人想大骂一句:摆什么臭架子!可又一想,能怪人家吗?别人不想与你合作,你却一味死磨硬泡,岂有不恼之理! 怪记者,也不对。因为采访乃记者的本职工作.其实,记者们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些明星在尚未出名之前,总是希望有记者来为他们写点赞扬的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新闻报道应维护创造和谐因素的基本一致,维持和谐生活氛围。 一、通过正面引导维护和谐 新闻媒体的多元化,让受众无所适从,不乏茫然。《新晚报》老百姓版值班热线记者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读者电话:我想反映一个问题,你们记者能报道吗?还未等记者解答,读者就说:你就说,能不能报道吧,如果不能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14.
6、线索在哪里常有人问,你长年累月往基层跑,有那么多新闻线索吗?一个习惯于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等会议通知,等各级领导各种各样的活动,等部主任、组长交代采访任务,或者等这个那个公司、企业开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是无法理解尽情驰骋在中国六分之一国土,陶醉于壮美草原辽阔大漠的记者的追求和快乐的。新闻线索在哪里?就在你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全局的把握与在你对农家忧喜,百姓思盼的关切上,在你一本本记得密密麻麻的采访本上,在你两只磨损后跟的军用皮鞋上。身子扑下去了,心思情感投进去了,你还愁没新闻线索?除非你天生就是个笨,…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某市级电视台政法频道看到一期节目:一对再婚夫妇感情出现危机,丈夫不愿再见妻子,而妻子为解决财产纠纷委托栏目记者一路追踪丈夫。故事本不离奇,但令人愕然的是在找到丈夫后的一幕中,“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妻子吗?”“你觉得这样道德吗?”这样一句句带有质问与谴责色彩的提问,像子弹一样从记者口中射向当事人……后来连续看了几期,类似的情形一再出现。  相似文献   

16.
提高你的竞争力──向摄影记者进一言蒲莉某先生到报社谋职,与负责人有一段对话──负责人问:会写稿吗?某先生答日:不会。负责人说:那么到摄影部当摄影记者去吧。这段对白绝非笑话,是不久前一位大报的资深记者描述的。你如果与记者交换名片,一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不...  相似文献   

17.
<正>“有限的生命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延展,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快乐。”被资讯塞满的日子,你是否有闲暇坐下来认真读上一本书?阅读碎片化的当下,你能否保持专注,认真读完一整篇文章?线上购物愈加便捷,你还有去书店逛一逛,买几本纸质书的想法吗?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3位读书者,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相似文献   

18.
“洗”军报     
我有一张1994年的《解放军报》,虽然已经泛黄、皱皱巴巴,有的还字迹模糊、残缺不全,但我仍宝贝似地珍藏着。每看到这些报纸,一种愧疚的情感就悄然而生,脑海中还闪现出这样的一幕。1994年冬天,我所在的西安政治学院放假,我挑选了8份《解放军报》带回家,准备在假期抄录上面的文章。可回家不几天,发现辛辛苦苦带的那些军报不翼而飞!我赶紧问妈妈:“妈,您见到我的报纸了吗?”看我火烧眉毛的样儿,妈妈唤怪地说:“看你…··哦还以为房间着火了呢,你二姨家想整理房间顶棚,我看你的报纸又大又好,就……”“哎呀,妈,您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19.
类别:新闻成才之路编号──江道衍丹心揭丑获“正果”1982年,德阳县宣传部干部江道衍看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用公费为自己修建了119平方米的超标准住宅,决心给上级党报写稿揭露。他妈妈知道后,流着泪劝他说:“县老爷你惹得起吗?你爸爸给小领导提了个意见,就从城里调到乡下的中学去了。”江道衍没有退却。他想的是:县城许多居民住房有三代同室的,有6个人住10平方米的,有的空中架吊床,有的睡觉“三班倒”,而县领导竟这样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受打击报复之虑置之脑后,他说:“即使受打击报复,充其量,我不升官,不发财,…  相似文献   

20.
且将平淡孵辉煌高伟杰【吉林】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我:“长大后你要做什么?”我答:“当大王。…9岁的时候,妈妈又问我:“长大你想干什么?”我答:“当老师。”18岁的时候,没有人再问我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时代安排我们统统去当农民。从此再不敢想当什么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