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后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行为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因而被称为狂怪之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士人被称为狂怪之士的原因,指出这种士人群体的存在是盛世政治的独特产物,也是清朝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以往的文人,柳永尤其倾心于"狂"字的使用,"狂"几乎以一种整体的精神状态笼罩于他的大部分词作中。致仕公卿的文化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作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交织并存,使得柳词之"狂"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为词的思想情感表达带来极具个性色彩和阳刚之气的新特质。并对后世词坛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狂”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特殊的个性气质和文化精神,历代不乏以“狂”闻名的人物。杜甫虽自称“奉官守儒”,又被树立为儒家文士典范,然细察其生平与创作,“诗圣”也有极为狂放的一面。杜甫之狂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之狂,也不同于盛唐时代的“诗仙”李白之狂。杜甫的“狂”主要表现出对自我人生的自信,对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之狂”。  相似文献   

4.
求学问道艰辛不易,圣人难做。在儒家传统规范中,狂者是仅次于圣人的人格风范,是继学传道的中坚。王阳明在明代特殊的环境下,大力呼吁狂者之士,既是学术传承之需,又是学术治世使然。  相似文献   

5.
人们提到杜甫,通常联想到的是诗人那饱经沧桑的忧国忧民形象。但每一个人都不会绝对地属于某一种性格,杜甫也不例外。除了内敛沉郁之外,“清狂”也是杜甫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他的一生。文章将从老杜之狂的形成原因、表现、作用以及文人对其“狂”的评价,对杜甫清狂的性格进行文学性解读。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时尚不是单一的社会现象 ,它有不同的层次 ,具体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时髦、时尚、时狂作为其中最具概括性的三种形态 ,同时也能反映时尚现象连续演化的进程。其中 ,时尚是最为基本的形态 ,它始于时髦 ,终止于时狂 ,三者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蕴和社会震荡。对时髦、时尚、时狂分别进行形态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在转型社会的今天 ,准确把握社会的脉络走向 ,进行有效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9.
处于魏晋之交的阮籍,面对浑噩现实,以其狂放不羁、纵酒恣意的生命之态遗世独立。在其“至狂”的背后,“终身屡薄冰,谁知我心焦”下的“至慎”韬晦的生活之态,反映的则是形狂之下的真正的人性本真所归。  相似文献   

10.
处于魏晋之交的阮籍,面对浑噩现实,以其狂放不羁、纵酒恣意的生命之态遗世独立.在其“至狂”的背后,“终身屡薄冰,谁知我心焦”下的“至慎”韬晦的生活之态,反映的则是形狂之下的真正的人性本真所归.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情势的急遽变化,推动1930-1937年间的左翼诗歌开启了新的抒情和叙事道路。出于对日寇的国恨家仇,左翼诗人很自然地把无能的国民党及其党羽推向了专制统治者和卖国贼的位置。左翼诗歌描述了无产阶级的生活之苦和生命之悲。在凄清绝望的时代氛围和战争阴影下,左翼诗人开辟了“诗歌大众化”和“抗战总动员”的文艺阵地。左翼诗歌依凭自身的狂狷之风和强力之美构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最为刚劲有力的诗风与品格。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滑雪爱好者分为雪迷、雪痴、雪狂三等的话,我绝对是雪狂,你问狂到什么程度?狂到把单元房卖了入股到自己喜欢的滑雪场:狂到春、夏、秋只在租来的小平房里住,而整个冬季都泡在雪山上。滑雪圈里流传的“滑雪滑成股东”说的就是我!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的诗性气质有两种:一是俗化的大观园中的“狂”;二是诗化的自我精神境界的“真”。这两种精神表现恰好具有了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心理倾向。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狂”与“真”是他们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林黛玉的“狂”与“真”却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而在人物结局上,女诗人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14.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5.
晚明"狂禅"的发起者以所谓"狂狷"的姿态推行儒学平民化思想,是当时启蒙思潮的先驱,其长期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苛责,是学术的迷途。今之学者应站在客观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其应有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6.
徐渭是明代狂狷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徐渭的狂狷人格既是对先秦以来狂狷人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中晚明王阳明心学的激进影响下的新型人格形态。徐渭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了王阳明心学中对于个性张扬的肯定,从而形成了具有晚明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狂狷人格。  相似文献   

17.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从语言意义及文化发展来看,“狂”是个内涵丰富、极具生命力的词语,最早体现在哲学人道领域,先秦至魏晋时期,“狂”多用于人;唐宋时期广泛进入审美领域;明清尤其是晚明时期,“狂”在思想史和美学史上达到高潮。本文试将历代有关“狂”的各种论述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明确这一久被忽视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20.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