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特殊的个性气质和文化精神,历代不乏以“狂”闻名的人物。杜甫虽自称“奉官守儒”,又被树立为儒家文士典范,然细察其生平与创作,“诗圣”也有极为狂放的一面。杜甫之狂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之狂,也不同于盛唐时代的“诗仙”李白之狂。杜甫的“狂”主要表现出对自我人生的自信,对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之狂”。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把无限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真无限”;一种叫做“坏无限”。他认为传统的无限观是形而上学的“坏无限”,无限与有限是绝对对立的。而“真无限”则认为有限和无限之间没有不可超越的界限,它是无限和有限的自身发展起来的统一。黑格尔通过对无限的划分,把真无限理解为有限和无限彼此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后的对立统一,进而达到他所谓的“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3.
狂论知识阶级 “关于知识阶级,最好少说话。察渊鱼者不祥。” “是的老师。不过这是我两年前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的玩意儿,从没对人提起过!现在读书人变了。”  相似文献   

4.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5.
“痴”与“狂”是用以描述聊斋男性(特别是与狐仙鬼女发生恋情的书生)性格特征和审美气质的两大范畴。之前的相关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痴”上。由于“痴”与“狂”内涵和表征上的重叠,以及文化来源的一致,狂生形象群多被归入痴生形象群中。笔者认为,“痴”与“狂”是不可混淆的范畴,“痴生”和“狂生”在性格表征、审美意蕴和形象价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较之“痴”,“狂”更贴近明中叶以来的放诞士风和蒲松龄身上的疏狂潜质。  相似文献   

6.
倪培森 《初中生》2006,(1):55-56
“七个才子六个癫”是流传在苏杭一带的俗谚。这句俗谚中的“才子”是指读书人中所谓的佼佼,“癫”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死读书,完全脱离生活实际近似癫傻的书呆子;一是指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举止怪异,貌似癜狂实则大智若愚、名副其实的俊士。七个才子中有六个癫,是通过数量多少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卷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已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怅 惘,狂豪,幽怨,悲愤,姜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8.
拥有自我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也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中的"负心汉"一般都是读书人。究其原因,实是封建社会男性的一种人格缺陷,而读书人——特别是科举成功、做了官的读书人更是彰显了这种缺陷。此外,婚姻观念的落后,男性主导社会的现实,也增加了这种悲剧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喜欢邀游书海,因为那里能够获得“真知”;喜欢攀登书山,因为那里能够学会做“真人”。——题记红楼传“真”林黛玉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正是由于她的“真”——看穿俗世的“假”象而带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