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三次产业比例的相互关系及与碳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三次产业比例对碳强度和GDP的贡献,据此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第三产业比例、灰因素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在目前灰因素水平下,降低第一产业比例,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最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1.725个百分点,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碳强度目标的贡献为10.15%.  相似文献   

2.
在节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广东省要实现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亟需挖掘能源强度下降潜力并找到可行的科技路径.首先概述广东省能源利用情况并对能源强度水平进行分析;其次,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发分析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潜力;最后从工业行业内部节能技术以及新兴能源行业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确定"十四五"时期广东省能源强度降低的科技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将是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CGE模型的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小敏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1,33(4):634-639
针对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构建了能源SAM表和CGE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利用CGE模型的宏观平衡与政策分析能力,估算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执行难易程度。模拟结果显示:①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贡献有限,主要节能量来源于产业能源强度下降,高能耗行业仍是今后调控的主要对象;②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有一定把握,但仍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延续性和出台新的保障措施。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严格调控高耗能行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兼顾行业减排潜力差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减排贡献,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要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冕  陈兴鹏  杨福霞 《资源科学》2010,32(2):359-365
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不仅是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进而运用结构分解模型,对比分析了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GDP与能耗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促进甘肃省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份额较小;对能源强度降低贡献较大的为第二产业的效率份额与结构份额,而第三产业结构份额对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为负。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了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采用IPCC (2006)建议的方法,计算1995-2010年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根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综合考察人口、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应用LMDI分解法对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量化各因素贡献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不断增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调整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下降使碳排放快速降低,人口因素则促使能源碳排放增长,产业结构的贡献最小.因此,广东省节能减排应该重点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3)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4)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能源“双控”目标里,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到2025年需下降13.5%。在节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广东省亟需挖掘能源强度下降潜力并找到能源强度下降可行的科技路径。本文首先概述广东省能源利用情况并对广东能源强度水平进行分析;其次,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发,分析省能源强度下降潜力;最后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节能改造和新兴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三方面,给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科技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将是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宋飞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2,34(8):1439-1444
本文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能源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能源消费、CO2以及SO2的排放数据,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根据温室气体和SO2主要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且CO: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特点,对能源消费与CO2和SO2的排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欧盟进行的CO2与SO2协同减排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或者在预设的减排情景下计算其减排量,分析协同减排的前景,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和SO2的协同减排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以及SO2排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1、-0.2965、0.9357、0.9978;而根据中国能源消费与SO2排放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SO2排放的相关系数为O.8738。表明能源消费与CO2和SO2排放高度线性相关,在进行CO:减排的同时可以协同对SO2进行减排。依据欧盟成员国首脑在2007年共同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实现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计算得出2020年欧盟火力发电行业可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排4.92MtCO2,与此同时SO2可减排218.05kt。因此,根据欧盟等发达国家协同减排的经验,我国在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资源科学》2016,38(10):1861-1870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李艳梅  杨涛 《资源科学》2011,33(4):605-611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放总量为38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2排放总量为77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2排放强度上升的因素,并且前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未来要实现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转变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