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雷雨》中,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老妈子就是侍萍的时候,态度陡然改变,由情意绵绵变得凶相毕露,前后判若两人。对于周朴园的“变脸”,教材认为:周朴园年轻时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年纪大了自有愧疚之情,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可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侍萍的突然出现,会危及到他的家庭、声誉和地位,会伤害他这个大资本家的体面和尊严。于是陡然间从有情变得冷酷无情,进而使出种种手段,直到把侍萍赶走为止。  相似文献   

2.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3.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但对侍萍性格的认识则“徘徊不前”,即,这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她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人间辛酸,对残酷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从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中,终于看清周朴园的本性,最后以撕毁五千块钱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当前,对侍萍这一重要人物的研究仍停留于“阶级分析”说的基础上。下面,笔者试结合有关剧情来探讨侍萍性格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  相似文献   

5.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6.
在曹愚的代表作《雷雨》这部剧中,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是出于真诚,还是虚伪,历来评说不一,颇有争议。30年前,周朴园还是大少爷时,与侍萍相爱,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几年,生了两个孩子。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出于真诚的,是理想观念的男女情爱。那个时侯,周朴园生活在封建王朝处于腐朽、没落,行将灭亡的时期,社会改良变革,资产阶级民主斗争,此起彼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周朴园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周朴园曾流学海外,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那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8.
把《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纳入精神分析美学视野剖析,可以窥见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从对侍萍的初恋到最终的遗弃,我们不仅看到封建的婚姻门第观念造成的人生悲剧;还看到个体选择的不负责任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并从周朴园怀念侍萍的古怪行为洞见其沉迷于"假爱情"的病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0.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而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其中有"少爷对丫鬟的玩弄说"、有"虚伪说"、"抛弃说"。无论哪一种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在否定以上几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实感说,提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并且爱得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2.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其显在表征,也往往遮蔽、过滤掉了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有必要从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以逼近其本相。在周朴园的心灵情感世界中有一种情结即对侍萍的爱恋、怀念,这种情结郁积于其心灵深处,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周朴园行为的潜意识,从而也使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对周朴园的这种情结以及由此而生的潜意识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清楚、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曹禺为我们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雷雨》的经典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多种解读角度。本文从文本研读出发,还原情景氛围,对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蘩漪、鲁大海三组人物关系中提炼的性格聚焦点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就五四时期鲁迅与周作人在“博爱”与“暴力”两大原则问题上态度的歧异。论述了鲁、周二人人道主义思想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只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雷雨》的问世,也不只是为我们增添了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周朴园的专横与痛苦,周萍的羸弱与反抗,周冲的幼稚与善良……归根溯源,这些复杂的人性往往又与复杂的文化背景分不开。封建男权文化的毒害与新式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作者自身对命运的理解,这些因素把三位主要男性人物的人性真实面和复杂面展现无遗,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潜台词是文坛上永不褪色的华彩。以周朴园的语言为分析对象,从语量和语势两角度,探析周朴园的权势意识的凸现手段,体会曹禺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Combining scholarship on hurtful messages with research on humor as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his investigation compared humorously and non‐humorously phrased comments that hurt recipients’ feelings. The topics of hurtful mess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ipients and the person who hurt their feelings, as well as recipients’ perceptions about the amount of hurt elicited and about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and feeling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umorous messages used to convey hurtful information were seen as less intentionally hurtful, as expressing less intense feelings across most message topics, and as causing less hurt as compared to non‐humorously phrased commen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corporating humor may make hurt‐evoking statements more palatable to recipients than non‐humorously phrased hurtful comment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project for future research on hurtful communication and humor usage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周梦蝶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显著特征,问句使用多,寓无限诗情于问号之中。周梦蝶的问旬诗可以看成是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在诗意上主要表现为反抗、忏悔和自恋等特征,在诗艺上则表征为独自、对话和潜对话等诸形式。  相似文献   

20.
痛苦、哀伤、嗟叹是汉魏六朝诗歌的主要音调,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他的诗歌中也往往流露出许多悲伤的情感。这种悲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是陆机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如有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有描写从军的艰苦生活,还有表达对人生艰难、命运难知的感慨等等。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情感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