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是教育部在全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快教育网站建设是“校校通”工程实现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张岩 《湖北教育》2003,(10):44-45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同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是重要手段之一。“校校通”工程正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2年,武汉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精神,武汉市政府实施了“宽带校园校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在中小学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浮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勇于开拓,致力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去年,我们瞄准目标定好位,对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在实施“校校通”工程方面,首先在市三中进行试验,定出适合全市推广的“校校通”工程模式,再作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90%的中学按照该模式实施了“校校通”。今年初,全市的乡镇中心小学已全部安装了多媒体电脑室,年底前将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04年,所有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实现“校校通”。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如200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2003年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此外,许多国际著名IT企业也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如Apple公司的“明日教室”项目、Intel公司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IBM公司的“重塑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无锡市滨湖区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及《江苏省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为基本标准,坚持以“校校通”工程为突破口,迅速、有效地推动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更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挑战,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确保教育部的要求顺利实施,我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列为今后五年山西教育五项创新工程之一,省教育厅下发的《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和《山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8.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送到农村地区,让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干部教师的艰苦努力,我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都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校校通”工程当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为了扎实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各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事关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了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任务目标,掀起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高潮。“校校通”工程实施几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不仅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号件)精神,加快我省教育信息化步伐,省教育厅决定从2002年起,在全省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下同)实施“校校通”工程(一期)。本期工程采用卫星宽带下载和地面计算机网络传输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全面启动中小学卫星宽带入校和教育主干网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一、深入实施“校校通”工程。加大信息环境建设投入。在全区中小学营造浓郁的信息化氛围。加速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我区在完成了“十五”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之后。继续以每年140万元以上的投资深人实施“校校通”工程,在全区中小学进一步营造出更加浓郁的信息化氛围,加速我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开通仪式,标志着上海已提前3年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被上海市政府立为2002年实事项目的“校校通”工程,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市政府为全市中小学增配2万台电脑,区县政府按统一的生机比标准做好电脑的增配工作。二是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在做好“校校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市教委还加快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作。上海率先实现“校校通”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2006,(10):39-39
“十五”期间,新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该自治区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项目,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课件,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促进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4年2月,又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示范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进—步船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无锡市,近几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着力建网、建库、建队伍。本文主要介绍无锡市在建设城域教育网、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学信息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3,(2):6-6
1月1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上海市中小学“校校通”城域教育信息网络开通仪式,这标志着上海已提前3年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目标。上海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实施,2002年,该工程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具体目标-是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普及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农远工程实现了100%覆盖.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该街道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其工作模式概括为"推进两项工程,实施五个结合,形成一种均衡".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校校通”工程是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号)精神,为了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网络互联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和控制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校通”工程的资源共享。VPN技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很大 ,西部地区如何享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发展网络教学 ,将是实现西部优质教育的新的希望。2 0 0 0年 1 0月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 ,提出力争在 5—1 0年内让中国 70多万所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 ,基本实现信息化教育 ;要求采取多种形式争取90 %的中小学能够上网 ,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校校通”工程被作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策略。不到两年时间 ,全国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的数量已达近万所 ,计算机数量也已达 …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2006,(8):6-6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十五”期间发展迅速,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工程、“校校通”工程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到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政务信息化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