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湘西苗族傩面木雕历史渊源流长,在傩文化中原是傩仪、傩舞、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木雕类别或木雕艺术品,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有一种原始古朴稚拙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湘西傩面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对湘西苗族傩面木雕的艺术特征、工艺传承与创新进行综合解析,以期促进湘西苗族傩面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4.
陕南原生态傩舞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在传承发展与演变中,陕南原生态傩舞是多种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混合的产物;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地域的庞杂而神秘的融合体.它吸纳了易学、玄学、神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中医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其种类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陕南傩舞的最大特征,就是把"面具"作为造型艺术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6.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黄南婷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一种应用打击节奏伴奏的舞蹈形式在侗乡广泛流传,节奏形态与舞蹈动作特点突出。有着及强的表现力。对湘西怀化地区侗族打击节奏型的浅析,意在介绍侗族打击节奏的表现特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万载傩舞也被称之为"跳傩"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载体的古老仪式。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在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中,傩舞表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具有显著愉悦身心、健身以及一定的育人作用。万载傩舞在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反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艺术表演。因此,保护并传承万载傩舞这一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如表演时间、地点、程序及傩面具的名称、造型等。然后从制作傩面具的艺术技法角度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奇",从傩面具在傩舞仪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神",以呈现一个既"神"又"奇"的芦溪傩面具。  相似文献   

12.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进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民间舞蹈。原生态侗族舞蹈它既是民众调节身心、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也是人们迎神、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浓郁的农民文化特征。侗族原生态舞蹈它不需要修饰、掩盖,以朴质的情感,大自然赋予的身体,坦诚的与人交流。这是它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舞蹈的本体特质与人类的关系,在5000年文明中孕育的中国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敦煌舞蹈具有的审美特征和舞蹈语汇以及它的出现对中国古典舞蹈语汇所产生的影响.舞蹈艺术的发展符合其自身的规律性,作为舞者的我们应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考察的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发扬"以人传舞"与"以事传人"的辨证性,以利于舞史研究的信度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14.
"甩发舞"是我国少数民族遗存舞蹈,主要是佤族和高山族女性的舞蹈形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台湾的高山族近似,因而这种舞蹈形式在这两个民族间最具代表性.本文就"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和舞蹈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在将来的表演和教学中对这种舞蹈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14,(4):104-108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婺源傩舞又称“鬼戏”,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祭神跳鬼、祈求幸福的传统舞蹈。据说,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这种舞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演员在演出时必须戴着面具。  相似文献   

17.
"男欢女喜"是流传于江苏宜兴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男欢女喜"通常在庙会活动上进行表演,主要用于祭祀祈福,降魔驱灾。随着时代的更迭,如今在保留该舞蹈祭祀功能的同时,其表演形式、动作舞姿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均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表演场合也扩展到了广场演出、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娱活动。目前保存并发展最为完好的当属宜兴张渚镇一带所表演的"男欢女喜",形成了固定的节目次序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极大地提高了该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本人在对张渚镇的"男欢女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该舞蹈兼具我国傩舞、戏剧以及江南地域水文化的艺术风格和特征。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男欢女喜"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侗族芦笙舞是侗族原生态舞蹈的一种,保护好原生态民间舞是发展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有可能失传,所以,保存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文化意义、经济价值和发展当代我国民族舞蹈的基础价值.为此,笔者依据所掌握有关侗族原生态芦笙舞舞蹈的信息和材料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在保持其原...  相似文献   

19.
腊湾、新民地区彝族老人舞以其独特、原始的舞蹈特征,被称为彝族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老人舞蕴含其民族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等文化,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