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空间分异一直都存在,如何引导经济空间分异使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高效发展甚为关键。利用2010—2019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面板数据,分别从武陵山片区、四个省域、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分异主要来源于要素结构、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以及主导产业规模与市场规模。文章为要素匹配、县域规模以及产业分工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也为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全面振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福建省各县域1995—2005年的人均GDP为背景数据,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表现为起伏变化形式.最后对福建省县域经济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闽西和闽北地区经济低增长县域的空间集聚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2000-2010年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以西安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日益显著且稳定,但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并不明显.物质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和政府支出等影响因素在极化效应和地理空间关联效应作用下,持续扩大了经济区内县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7年到2014年的重庆38区县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间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发现产业结构、交通密度和政府规模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加快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需加大物质资本的投资,并增进重庆五大功能区间的经济互动。  相似文献   

5.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研究单元,通过对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的分析,揭示了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变化,并在与其他类似案例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观点。  相似文献   

6.
首次从县域经济的角度,对大湘西地区各县域经济进行综合实力分析,揭示了大湘西县域经济实力点轴特征突出、南北均衡、东强西弱的空间特征。在对区域经济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旅游产业、建立区域师生“补贴型”免费教育机制、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县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是省级区域的重要单元,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构成部分.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了省域经济的不平衡.本文研究贵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对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异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重庆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采用ESDA方法与GIS技术,以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对重庆2003-2011年县域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人均粮食产量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在增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均大于0.55,表明空间聚集特征十分显著,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Moran散点图中落入HH象限和LL象限的县明显多于HL和LH象限的数量,三个典型年份分别占县域总数的78.95%、81.58%、84.21%,表明有很强的空间聚集格局;LISA聚集图显示重庆人均粮食产量形成以华蓥山以西和渝东南翼为中心的高产聚集区以及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低产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珠江三角洲1994-2010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整体上呈扩大趋势,其中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差异较大;(2)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性日趋显著;(3)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显著的圈层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的涓滴效应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比较突出,呈现明显的空间格局分布。以2014年福建省67个县(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县市区经济实力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依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全局Moran's I值、Local Moran's I值和Getis-Ord Gi*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2/3的县市经济表现为空间正相关,1/3县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热点区为中南部沿海县市、闽中戴云山脉中南部西侧县市两大轴状空间结构。最后探索了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该省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基于GeoDA-GIS平台,以县为研究单元,对2010年川东北县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川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I=0.41,表明县域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moran散点图、moran聚集图和LISA聚集图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通过关联分析,发现高程、交通条件、人均GDP等是影响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建立安徽省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均GOP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冷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近20年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安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呈单极向多极转化趋势,具有点、线、面特征;全省经济热点区总体保持稳定,基本在合肥、皖江经济带.但次热点区空间变化较大;安徽省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且有向合肥——皖江经济带极化的趋势。而全省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资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状态,采用空间一致性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地域关联性在县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数量大于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数量,且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河南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中西部的郑州、洛阳、许昌及周边区域.市域中周口市、驻马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差,且较其他地区变化大.各县域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自相关系数逐年增加,显著的“高—高”与“低—低”的一致性关联模式在区域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带”状与“团状”分布.而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相互作用为“高—低”与“低—高”模式的数量最少,且变化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段平忠 《教育与经济》2023,(2):20-29+40
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以分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弱效应,且溢出效应有正有负,其中,基础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高等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为正,其中,高等学历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是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安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状:与全国先进地区比,安徽差距明显,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已进入了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活力迸发的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在整体实力上仍然偏弱,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产业特色不明显,人力资源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等。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路径包括: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强"四化"同步协调推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时空一体化角度出发,采用ESDA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及nich指数,在ArcGIS9.3和GeoDA空间软件的支持下,利用陕西省1993-2008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陕西省1993-2008年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得出:陕西省高水平的县域人均GDP比率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增加的态势,各个县域Moran’s I指数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对于揭示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在统筹经济发展上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带来的消费和投资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旅游消费需求,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基于2010-2019湖南省14个市州的城镇化率、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定量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旅游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如果忽视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将会高估其对本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2)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城镇化水平每提升1%,将会直接带动本地区旅游经济提升1.631%,间接促进临近市州旅游经济增长0.548%.(3)在城镇化过程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为理解湖南省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深入挖掘其对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区域旅游业集聚问题的空间属性、空间形态和空间格局等特征进行分析,是优化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和加强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区域旅游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得出,加强区域旅游业集聚,应着重营造完善的空间集聚环境和配置性产业支撑,加强集聚内部的专业分工,发挥集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动态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95年-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效率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外溢的角度考虑了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增长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关系,高等教育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人力资本对于高等教育效率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比重对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无明显影响,人力资本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灵活方便、交互式可视化工具.文章以福建省66个县市1999—2008年的GDP值作为分析数据,利用同比计算法算出福建省2000—2007年各县市的GDP增长速度,并用Matlab分析计算全局Moran系数、局部Getis统计及Z检验值,并结合GIS技术确定福建省县域不同年度的空间经济模式和空间关联度,揭示福建省GDP增长速率的空间关联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从时空角度对GDP增长速率进行分析,为寻找区域差异的对策及构建区域经济的空间模型、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